这两天,想跟各位家长聊聊“底层逻辑”这个词。
起因,源于我看到的一则寓言故事。
说是有一位农夫,不幸中年患病,自知命不久矣时,他把家里的田地,一分为二,交给了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
以此,来考察他们,谁能担起家里的重任。
大儿子拿到地后,立刻埋头苦干、拼命耕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小儿子却先观察土壤,研究气候,并向村里的老农请教最佳种植方法。
一年后,大儿子的庄稼长势一般。
而小儿子的田地却迎来了大丰收。
两相对比之后,农夫将代表家庭责任的“钥匙”,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
在这则故事的背后,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蛮干不如巧干,你的“底层逻辑”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这句话,只看一遍,就“呼啦”一下住在了我心里。
觉得它精准道出了一个孩子未来人生走向的“成功与否”的真相。
其实,所谓“底层逻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思考、决策和行动的根本方式。
它像是一棵大树的根,决定了树能长多高。
纵观那些在长大后越混越好的孩子,我们能够发现:
在他们小时候,往往就具备了3种“底层逻辑”。
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占一个,或许都很有出息。
01.愿意分享:利他思维,赢得更多机会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互惠原则”。
指的是当你愿意给予,别人也更愿意回馈你。
正如在这个春天里,火极一时的刘强东。
当身价千亿的东哥,骑着小电驴、穿着工作服,穿梭在大街小巷,和兄弟们把酒言欢,以及承诺给公司员工诸多福利和待遇时,纵然有为自家公司代言的“表演”痕迹,但却用“利他思维”的阳谋,赢得了人心。
毕竟,谁能让老百姓们受益,谁能让那些风雨无阻的普通人,看到希望和实打实的好处,谁就能获得支持,赢得更多机会。
这背后,其实就是愿意分享的“利他思维”。
而对应到小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乐于分享的孩子,长大后合作能力更强,更容易在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都鼓励孩子去“分享”。
但值得注意的是:
分享,绝不是忽略自身感受的“委曲求全”,而是“向下兼容”的爱与真诚。
唯有此,才能让孩子汲取到更多的能量。
也才能,让孩子的人生,拥有更多的机会、无限的可能。
02.不盲目跟风:独立思考,才能抓住机遇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合群”,生怕自家娃养出“孤僻、内向”的性格。
可我更为推崇的是“独处”。
因为那些具有一定的“自我独处空间”的孩子,才能最大程度上规避“从众心理”的出现。
也才能让头脑保持足够的冷静,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心理学上有个课程,名叫:SOLO。
就是将一个人放在一种“孤立”的环境里,让自己独处。
结果发现:
经过“SOLO课程”训练过的人,思维更加敏捷清晰,做事更有条理。
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从纷杂繁复的事务中,找到“破局之道”的关键。
就像我们天天说“风口”,只要抓住“风口”,就能一飞冲天。
可为什么很多人也看到了风口,并且深入其中,到最后却一无所获呢?
归咎原因,其实就在于盲目跟风,而对自我缺乏深度思考之后的判断。
比如别人能做这件事,可若是自己做,就像是穿了尺寸不合适的鞋子,哪怕还能往前走,可就是没别人走得快。
其实,不盲目跟风,不被别人的观点而左右,甚至有时还能“顶嘴”的孩子,往往其成长过程中,更蕴含有磅礴的能量。
这类孩子,通常也会在独立空间下,省察自我,逐渐突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走出越来越好的人生。
03.目标明确:喜欢刨根问底,做事更有结果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发现:
有明确目标的孩子,未来成功率是普通人的10倍。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头班子,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智商上的差别。
而有的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根源就在于目标明确,并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潜心钻研、付出一切。
到最后,熟能生巧,就能比其他人更胜一筹。
这就像《卖油翁》里的主人公能把油从铜钱孔倒进瓶子里的道理一样。
所以,那些在生活中“目标感”明确,并且喜欢刨根问底,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花心思、付诸于行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专注和成功。
若是你家孩子也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千万别觉得烦。
因为你的每一次回应和解答,可能都在为他的未来搭建“成功天梯”。
其实,这些底层逻辑,看似是孩子的特质,其实都源于父母的潜移默化和引导。
你鼓励正确分享,孩子就会胸怀博大、格局更高。
你允许质疑,孩子就会更懂得独立思考。
你引导目标,孩子就会更加专注。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只要我们父母,能把这些“底层逻辑”贯穿于生活中,孩子自然会受到“润物无声”的浸染。
也会在未来某一天,收获不同凡响的“果实”。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