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最直接的答案是什么?但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答案。我今天想谈谈我的答案!(图片来源于pexels)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当年,那是新世纪交接的时候我毕业了。那个时候的我,根本不会去考虑职业的好坏,只要有工厂要我就会去。我们班里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如此。所以,我们那个时代的就业率肯定很高。

是那个时候的工作都很好吗?那个时候正面临下岗潮,很多企业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但只要它要我,我就回去。

为什么?一个字,“穷”。

我找工作的钱都是找亲戚借的,数额我记得很清楚,1000元。我和同班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找工作,我们晚上甚至都不敢住宾馆,而是在火车站的地下室过夜。我到现在还记得上海火车站地下室晚上的寒冷,还有上海长途汽车站在早上开门后我们能享受到的温暖。迎着冷风的早晨,我记得最深刻的更是火车站前的那个高架。

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去过上海,但上海的空气却成了我血液的一部分。

在那样的时刻,只要有公司录取我们,我们就一定会去的,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公司可以预支工资,还提供集体宿舍,至少能保证我们一个月的温饱。

而现在的学生则不同。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出来找工作,再不会像我们那时候一样需要白天住汽车站,晚上住火车站了。他们无需为明天的口粮发愁,这就是能够“待业”的最大的底气。

如果我家里有钱,能让我更久的找工作,那个时候的我肯定也不会毕业后马上就业。毕竟,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特别重要,在那个时候它还有转正定级,档案管理等诸项的事务都绑定在第一份工作上。但是,人生没有如果,结局在我还没出生时就注定。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猜测。在一个大学的毕业班中,最先上班的可能是富贵人家的子女,因为他们毕业前家长已经为他们铺好了路。其次就是最贫穷人家的子女,因为他们不得不赶快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即使是真正的搬砖。而选择待业的,往往是中等人家家庭的子女,一方面不喜欢吃苦,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资源给他们找个体面的工作,所以只能选择等待。

我上段说的就业,包括在真正的在工地上搬砖,在工厂的流水线打螺丝,而不仅仅是那种签订《三方协议》的就业。

很多事情都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就业也是如此。 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去上班?是因为家庭给了他待业的基本条件。如果家里明天就揭不开锅,他今天毕业,明天就会跑去工地搬砖,秒就业了!

我知道很多人会很不爽我前面的论述。但是,孔乙己的长衫之所以能不脱下来,是因为有手中的铜板。我依稀记得,在我们那个年代,即使是985的毕业生,只要进工厂的,包括国有大厂,都要下厂实习半年,这半年的实习那可是实打实的打螺丝,现在的毕业生恐怕很难接受的安排。

忍不住多说一句。以前的本科生考研率很低,并不是本科毕业后就能找到很体面的工作,而是因为家里真的没钱可以让他继续读研。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中老年人都是“在职研究生”,就是因为既没钱毕业后就考研,工作后也没办法脱产读研。

西风独醉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经济师、社会工作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