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一位知名女性的发言,让海归这个名词又成为了热点,前天和一个朋友家上高中的熊孩子关于留学,有过一段有趣的视频对话,写出来供大家一乐吧。
问:老丹,你觉得我将来一定要留学么?
答:没必要强求,国内也有好大学,一样可以教出出色的人才。
但如果各方面条件合适,特别是不给家庭造成太大的负担前提下,建议有机会可以换一个环境,趁着年轻时多看一看世界,会让世界观的形成更完整一些。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体验过不同风景的人,也会更客观理性。
当然要是个睁眼瞎,送到月球上也白搭。
留学增加不了多少含金量,更谈不上高人一等,但最少可以让你在看到国外网红在国内拍小视频时,不会激动的围上去,自豪的鼻子都冒泡。
问:国外会有歧视么?会不会出去后是二等公民?
答: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下级,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苏南的嫌弃苏北,成都的看不惯重庆,东北都是大忽悠,河南人都是骗子,地域黑子无所不在,别当回事就完了。
你丹叔早年在国外时,有印度人问你们中国人看过电视么?
我沉着冷静的回答:没有,我们都是自己跳舞给自己看!
这种白痴问题,但凡老子认真回答一个字,都算我输了!
其实大部分所谓歧视,都来自信息的不对称与沟通的缺失,不要太敏感,用开放的心态与身边的人交流,你会发现好人还是多数。
还有出去后你只是international students ,连公民都不是,还想有等级,想什么好事呢。
问:国外的大学很“水”么?“水硕”是什么意思?
答:相信我,在比“水”这件事上,国内大学绝对不虚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有清华北大复旦同济这样的名校,国外也有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同样,国外有拿钱就能换文凭的野鸡大学,国内也不少,区别是国内的便宜一些,在没节操上更具性价比。
至于一年制是不是就是“水硕”,如果这一年多你修了八门课程,拿了四门Distinction,熬夜读了几十本专著,被一个极为严谨的导师逼着写了一篇三万字的论文,同时还靠打工赚了大半年的生活费,并穷游了四个国家,那么这一年多的时光,可以成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来自个人经历)
如果你每天除了泡妞逛街就是打游戏,每天快乐的飞起,最后找个枪手攒了篇论文混了张文凭,那么是一年还是三年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花费至少十六年时间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能直接用到的不到20%,所以学习与时间长短没有太大的关联。但由此获得的间接能力,如逻辑思维、社交与管理、抗压能力等,则可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生。
这个世界没有“水硕”,只有“水人”。
问:老丹,我听说现在好多人花很多钱留学,但是回来也拿不到多高的收入,是不是不合算?
答:如果把学习看作一门生意,那么大部分人的投资都很难计算回报,就算不留学,你爹这些年在你身上花的各种培训费,可能还不如买一套房子收租金合算。
但如果把学习看作认识世界探寻未知的道路,只要你认真的走过这段旅程,那么未来一定会为之受益。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句有点鸡汤,自行选择领会或者忽略!)
问:现有说留学生里有间谍耶,会不会影响我回国后工作?
答:抗战时期,多少海外侨胞捐款捐物,甚至回来参加战斗,反而汉奸基本都是本土出产,爱国和你身处何方没有必然联系。
以点带面的否定一个群体,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逻辑缺失,就像当年不少70后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后来80后在职场上把70后干的欲仙欲死,谁先垮掉还不一定呢。
再说未来找不到工作,和你留不留学没多大关系,单纯的就是菜!
最后补充一句,要是以你的脑子都能当间谍,估计满大街都是007!
问:可是现在都说“海归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答: 中国第一批海归是詹天佑、蔡绍基、胡适、萨镇冰、鲁迅、魏瀚、竺可桢,,,,,,,,,,,,建国初期回来的海归有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李四光、钱三强,,,,,,,,,,,,可能是这些先辈的光芒太过耀眼,把“海归“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所以人们对这个群体的标准有了过高的期望。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落后世界很远,作为早期睁眼看世界的一批人,海归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知识与思想,那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大部分海归不过是在不同地方接受教育的普通学子罢了,质量也必然开始参差不齐,再说比起每年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几十万海归不过是很小的比例。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海归的时代”,既然没有开始,也谈不上结束!
最后,你问了那么多,我也回答了,你对未来有什么考虑么?
熊孩子:这个要看我家老登家底儿厚不厚,肯不肯出钱!
老登:…………………………….你他娘的真是个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