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13日,胶东半岛雷神庙的断壁残垣间,27岁的孙端夫放下沾满硝烟的毛瑟手枪,在作战日志上写下:"此战证明,知识分子的笔杆子能变成枪杆子。"这位北平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此刻军装上的弹孔比勋章更耀眼。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开国将军孙端夫的故事。

1911年,辛亥革命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这一年的12月,孙端夫出生在山东省曹县青堌集镇孙场村的一个地主家庭,优渥的家庭条件让孙端夫从小就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十岁那年,孙端夫跟随叔父来到北平居住,先后在北平平民中学和大同中学读书。

孙端夫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高二时就考上了北平大学法学院的预科班,当时,日军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将魔爪伸向华北地区,身为中华儿女的孙端夫岂能等闲视之,他积极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比如说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运动中,孙端夫不顾个人安危,抬着花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以死来表达其抗日的决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端夫回到家乡担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政训处少校总干事,随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孙端夫与共产党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让他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于1937年12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孙端夫背离了自己家庭所属的阶级,成为无产阶级大家庭的一员。

1938年1月,孙端夫参加胶东特委领导的威海起义,其率领的政训处官兵成为这次起义的主力,起义胜利后,孙端夫被任命为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抗战胜利后,这支队伍奉命前往东北,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声名显赫的“塔山英雄团”就出自该军。



抗日战争时期,孙端夫担任了山东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率领部队进行反“扫荡”斗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迫使日军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守备,为胶东地区抗战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孙端夫所属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孙端夫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七师师长等职务,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

全国解放后,孙端夫又以师长兼政委的身份率领志愿军出征朝鲜战场,在长津湖战役中,孙端夫率领战士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歼灭了因凶悍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步兵第七师第三十一团,就连敌人的团旗也成功缴获,这是战争中志愿军歼灭的唯一一个美军陆军团级单位的建制部队。



随后的第五次战役中,孙端夫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前线指挥战斗,仅仅用了不到40分钟,便摧毁了敌军工事,最终俘南朝鲜伪军千余人,战后,孙端夫率的第八十一师受到志愿军司令部嘉奖,孙端夫荣立二等功,由此,孙端夫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位荣立二等功的师长。

因抗美援朝期间的出众表现,孙端夫在1952年9月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副军长,两年后,也就是1954年,孙端夫又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在1955年的授衔中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

进入到六十年代,孙端夫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端夫一直坚持带病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他所深深热爱的革命事业。

1974年6月8日,孙端夫因心脏病在北京去世,终年63岁,逝世后,孙端夫被批准为烈士,骨灰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