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柳姗姗 通讯员 辛江
“这笔钱真是及时雨啊!法官,是你让我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近日,在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申请执行人王晴(化名)眼里泛着泪光,为执行法官张倩送来“执法如山扶正义 办案廉明为人民”的锦旗。这面饱含感谢的锦旗背后,是执行法官200多个日夜的坚守,更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在绝境中重拾希望的历程。
将时针拨回到2008年,王晴入职某食品加工厂。工厂虽小,却是她安身立命的全部,15年间,她日复一日、踏踏实实地工作,但2023年4月,老板白某的一句话,却让她的生活突生变故:“厂子要转型,明天你不用来了……”
再过两年就能办理退休的王晴,不仅就此失业,而且因工厂一直未给缴纳社会保险,她还需自行补缴近10万元的社保费。
迫于生计压力,王晴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历经劳动仲裁、一审及二审程序后,2024年6月21日,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厂需支付王晴经济赔偿金人民币14万元。
当年7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承办法官张倩面对的是一道难题:工商登记显示该食品加工厂为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早已人去楼空,经营者白某亦隐匿行踪,案件执行陷入僵局。
“我丈夫开货车的收入时有时无,双方老人都需要赡养,孩子明年高考,我去应聘过保洁、理货员,都嫌我年纪大,我真没活路了……”接待室里,王晴的哽咽让张倩决心破局。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张倩转换执行思路,将白某个人财产纳入查控范围,成功冻结其微信账户并扣划2.14万元。这笔款项到账时,王晴正在医院为婆婆的住院费发愁。
被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后,“消失”已久的白某终于主动现身。在法官见证下,双方于2024年11月11日达成每月还款2万元的和解协议。然而首期款项1万元到账后,被执行人再度“失联”。
“2024年12月3日、2024年12月18日……”被执行人开始不按和解协议履行后,张倩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排着提醒,每次查控系统更新,她总要逐条比对账户变动。
今年春节前夕,张倩敏锐捕捉到白某工商银行账户的异常变动——余额从0元增至2238元,遂立即实施冻结。此后,她坚持每15日查询一次。3月3日,当她发现该账户存入13万元定期存款时,拨通了白某的电话:“白先生,希望你能主动履行还款义务……”但此时的白某仍企图搪塞,张倩迅速前往银行完成扣划。
3月6日,春雨淅沥。王晴站在ATM机前,看着屏幕跳出的10.86万元到账信息,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正是她计算过无数遍的赔偿金余额。回想这半年多来,她发给法官的每一条语音、所有电话中的“碎碎念”,都得到了耐心的回应,纵使此刻雨丝打在身上,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每一起看似普通的案件,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到王晴送来的锦旗,张倩表示,面对“打白条”式和解协议,法院都将坚决予以打击,运用大数据全力追踪财产线索,确保胜诉权益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让裁判文书上的合法权益转化为群众手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