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国创新遇见德系精工,会发生什么?
作者 |陈法善
邢昀
2006年北京车展期间,宝马集团推出了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BMW 5系长轴距车型。这是宝马第一次针对特定市场,将同一车型开发出两种不同轴距车款。
一款车的加长,并不简单体现在车身框架、车门等处变动,而是要重新调校悬架,优化传动轴布局,考虑整车刚性、重量分配变化。而宝马之所以花大力气打破“全球统一”的惯例,是因为看到了中国消费者对轿车后排大空间的特殊偏爱。
从“加长车身”到“加值体验”,宝马将本土需求转化为产品力,最终赢得市场和口碑,也证明了真正的创新,始于对客户生活场景的尊重。
如今,汽车行业行驶在智能化的高速路上,作为一家360°全方位的科技公司,宝马始终站在创新的前沿,同时坚信:技术应始终服务于人,客户需求才是技术进化的坐标系。
2025年上海车展,宝马把下一代智能驾驶座舱搬到了展台上:视平线全景显示、竖向双辐设计的超感智控方向盘、“自由剪裁”式新世代向心中控,巨幕影院式的沉浸体验,带给用户很强的驾驶冲动。
这就是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不仅在操控、交互、AI等方面为中国客户量身打造,内核“Made in China”的含量也很足。
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言,创新不是单一技术的发展,而是整合所有技术,全面满足客户需求,宝马追求的不只是炫酷的技术,而是提供让客户会用、敢用、能用的技术。
创新的价值归宿,在新技术服务于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彰显。而宝马创新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技术隐形,让用户体验显性。
1、驾控大脑,人车合一
F1赛车,是人类驾驶汽车的终极对决,也是速度与科技的终极碰撞。
赛场上,车手承受的横向加速度可高达5G,相当于五个成年人的体重瞬间压在颈椎上。在一些训练视频能看到,车手会在额头缠一条带子,当训练师使劲拉带子时,车手要用脖子铆足劲与之对抗,以此训练颈部力量。因为普通人在承受2-3G横向力时,可能就已经失去意识。
当然,F1作为赛车王冠上的明珠,需要彪悍的数据做支撑,普通家用车似乎难以达到这样的性能。但对宝马来说,在各项赛事驰骋近百年,以赛道技术反哺民用,在家用车上实现类似赛车的性能,并非不可能。
在上海车展亮相的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就可实现高达18000N·m的扭矩输出、3G横向加速度以及1.2吨下压力,其动态性能逼近赛车贴地飞行的过弯极限,对现有量产车性能属于降维打击。虽然只是概念车,但作为一款动态高性能测试平台,这决定了新世代车型很高的性能上限。
抛开数字,车子好不好开,还得看实际操控体验。
汽车性能越强,实际上对司机驾驶技术、心理及身体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普通人能驯服性能猛兽吗?在短视频平台,用户或许能看到电车在湿滑路面打滑、出事故的画面。这是因为电车加速能力强、瞬时扭矩过大,司机在短时间内操作失误,容易造成车辆失控。
虽然普通人无法进行专业的驾驶训练,但可以借助宝马独创的BMW驾控超级大脑,来体验跨级的智能驾趣。
宝马在上海车展上展示了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只比成年人手掌略大,集成了新世代车型释放性能所需的软硬件系统。BMW驾控超级大脑在全新电子电气架构的底层基础上,首次将动力域及底盘域二合一,将指令信息处理速度时延缩短至毫秒,较以往系统提升10倍,车辆对驾驶者意图的响应几乎与人类神经反射同步,“秒懂”驾驶者的每次肌肉反应。
驾驶乐趣一直是宝马的核心竞争力。新世代车型带来的直观感受是,车辆变线、过弯、加减速的响应更加随心而动。如在车辆过弯时,可以根据车身动态,实时调整轮上扭矩,实现更大的轮速差,在低附着力路面上时,可以动态调整前后轴扭矩,带来精准的转向与更大的牵引力,从而让车子拥有更好的过弯姿态和车辆循迹性。
当然,激烈驾驶并不是开车的常态,由于城市拥堵越来越普遍,车辆在低速状态下的表现,更影响驾乘体验。传统燃油车,车辆在减速降档时,会有明显的顿挫感,而电车在动能回收时,产生的闯动让人更容易头晕。
在BMW驾控超级大脑的加持下,因为信息传输速度在毫秒级、车辆响应无延迟,当用户坐到宝马新世代车内,即便是在起步、停车阶段,也难以察觉到顿挫、噪音和震动,在非紧急状况及,98%的日常制动场景无需机械制动参与。
相比起单纯追求速度,“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更能让驾驶者体验人与车之间的默契,享受人车合一的掌控感。这也让以客户为终点的驾控创新有了落脚点。
BMW驾控超级大脑已在中国开启路测,将针对性测试超过70万公里中国路况,完成本土化精准调教。
宝马的创新从未止步于数据堆砌,而是始终聚焦驾驶者真实体验。新世代车型通过智能科技放大驾驶乐趣的本质:不是单纯追求速度,而是创造人车之间的深度默契与掌控感。
2、智能交互重构人车体验
在汽车智能化时代,车辆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更像是串联起家和外界各种场景的伙伴,成为新的移动智能终端。
尤其是在中国,因为数字化接受程度更高,智能化竞争也更激烈,大大小小的车展上,不同品牌都将智能化作为展示重点。能在中国获得青睐的数字化产品,也必将在全球市场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典范。
一个跨国车企,如何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响应中国用户审美和功能需求?
宝马新世代车型正在全面回答这个问题。它搭载的全新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专门为中国用户量身订制,不仅能卡拉OK,还具备游戏、AR眼镜、视频会议等功能。齐普策说:“中国专属的新世代车型,生在中国、为中国而生,因为在中国,创新正日新月异。”正因如此,在新世代车型上,看到了这些符合中国消费者诉求的设计。
实际上,在过去近百年时间里,宝马对新技术一直持开放态度,在旗下所有品牌、产品线上为客户提供最新的创新成果,方便消费者自由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例如率先将涡轮增压、霍夫斯特弯角设计、无极气门等技术,应用到家用车上。宝马这次在中国的迭代,其实是过去创新的一种延伸。
在人车交互层面,新世代车型为中国用户带来了四大全新体验。坐进驾驶座,BMW首创全景iDrive首先引入眼帘,“黑科技”属性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宝马新世代车内看不到传统的仪表盘,让车内空间更简洁舒适的同时也暗藏玄机。
当目视前方,挡风玻璃上“凭空”出现了驾驶、导航、娱乐等界面,成像面积达40英寸,比“大彩电”更大。秘密就藏在超1米的超宽视域视平线全景显示投影里,全景显示图像可以实现100000:1的图像对比度,4K级超清,不论在强光和弱光环境下,确保颜色饱满和图像清晰。
其次,在投影之外,中控处的大屏幕不是传统的长方形,而是“自由剪裁”的六边形,并向主驾侧倾斜17.5度,在让内饰更加动感的同时,也提高了驾驶专注度。
为驾驶所做的交互优化不止于此,当司机坐在主驾,目光很自然地随着“视觉锥”向远处延伸,此时,在视觉焦点处,能看到全新的3D抬头显示,分层的设计引导“视线向前”,实时掌握重要的驾驶信息,让人车交互更加流畅自然。
再加上“主动触觉反馈”技术,这就完成了人车互动的闭环。宝马展台上的巨型方向盘,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是行业首创的超感智控方向盘,当双手自然搭在“最佳驾驶位”时,拇指尖扫过区域可覆盖所有物理功能按钮,并以震动方式为按键增加触控确认功能,减少视觉确认的依赖,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人车交互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车子在生活中的角色。正如一些人下班后,想先在车内放空一下,汽车就像是个朋友,在身边默默陪伴。此时,新世代车型可以根据心情,变换车内氛围,打造专属的冥想时刻,给身体来一场深度疗愈。
当中国创新遇见德系精工,智能交互重构了人车体验,用户也在实用与未来感中,找到了巧妙的平衡。
3、不只销售,是“家在中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用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常态。彼时,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汽车不仅完成了弯道超车,还凭借技术优势,实现了“反向出海”。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491万辆,超越日本的出口数442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电动车作为中国汽车“霸榜”的重要推手,不仅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更成了创新的策源地和练兵场。
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产业的突破,带动了上下游众多软硬件产业的崛起。众多跨国车企选择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齐普策说:“在宝马全球创新版图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日益彰显,并在新世代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对宝马而言,中国不仅是重要的战略市场,更是技术创新的数字引擎和未来实验室,中国用户正在成为全球产品定义的“首席体验官”。
中国的生态链也在重构宝马的技术DNA。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在电动车还没普及的2012年,宝马推出了首款纯电动SUV“之诺1E”,其动力电池就是由宁德时代提供。
如今,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赛道全球市占率第一,也把最新的技术应用到跟宝马的合作中,在新世代车型上,率先使用了“大圆柱”电池。跟传统的电池相比,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续航提升30%,适配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提升30%,可实现快充10分钟续航增加300公里。
正是看到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宝马把德国之外唯一的SkyLab人机交互设计团队,放在了中国,主导针对中国市场的创新研发。在三年时间里,针对中国用户的真实驾驶场景,对近百项功能进行了本土优化。新世代操作系统X70%的源代码,也是在中国开发和优化。
2025年,宝马集团计划在中国推出10余款新车型;2026-2027年,将推出包括新世代车型在内的20余款BMW新车。沈阳也成为宝马全球领先的制造与创新中心,自2010年起,已经投入了1160亿元,助推当地产业升级并改善就业。
对宝马而言,“家在中国”不仅意味着在这里设厂或者销售汽车,更是与中国结伴同行。在大模型技术井喷的当下,宝马就采用了开放的技术路线,借助外脑,多元驱动产品创新,已经跟阿里、华为等企业深化生态合作,推动AI大模型与鸿蒙生态“上车”,以中国速度驱动全球创新。
在齐普策看来,人工智能是未来合作的关键领域,AI可以赋能中国业务,是宝马加强在中国本地化的基石。在上海车展上,宝马两大中国专属AI智能体“用车专家”和“出行伴侣”迎来了首秀。
基于阿里大模型,前者可以让用户全方位掌握车辆信息、状态和功能;后者可以帮助用户在多任务、多需求的情况下,规划出行方案,并通过精准的意图捕捉、语义理解,在复杂需求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从BMW首创全景iDrive、宝马独创BMW驾控超级大脑,到大圆柱电池,宝马新世代车型的三大突破性创新技术,从内到外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迭代升级,让创新找到了最佳的价值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