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喜欢“偷”我们的文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从端午节到前一段时间的饺子,现在就连兵马俑也被他们偷去了。

他们不仅要“偷”,有网友曝出他们还在国外的博物馆内公开展出,而且光明正大的标注出这是韩国文化,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国家。

韩国为何一直想“拿走”我国的文化,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最近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孟加拉博物馆内有兵马俑展出的视频,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中国文物外出展览时,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只见兵马俑背后的注释有英文和韩文两种,翻译过后会发现,这竟然将兵马俑写成了韩国文化,网友看到后直呼“这就是偷”。

其实韩国看上我国的兵马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韩建交初期,就已经有这样的眉头了。





1994年10月,经过两年筹备的“秦始皇帝展”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拉开帷幕。

来自陕西的13件兵马俑真品、31件青铜器及大量珍贵文物,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向韩国公众展示着两千年前大秦帝国的辉煌。

展览现场,身着传统汉服的讲解员用熟练的中文向观众介绍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这种专业态度赢得了中方专家的赞赏。



韩国政府对这次展览倾注了极大热情,当时的韩国国务总理李洪九在开幕式上表示,这是“韩中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为配合展览宣传,首尔市中心竖起了高达五米的冰雕秦始皇像,各大电视台滚动播放特别制作的纪录片。

2013年6月,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专程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仔细观摩跪射俑时,她向陪同的考古专家详细询问了陶俑的制作工艺和保存技术。



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朴槿惠对彩绘保护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表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

就是这几次的文化交流,让韩国彻底惦记上了兵马俑,后来怎么样了呢?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浮现,2007年,韩国某民间团体在网站上发布文章,声称兵马俑制作技术源自古代朝鲜半岛。

文章列举了几点“证据”,秦朝时期曾有朝鲜工匠参与大型工程,部分陶俑的面部特征与朝鲜民族相似,陶俑发饰中的“簪子”是韩国传统头饰。

这些说法很快被考古学家驳斥,陕西考古研究院公布的检测报告显示,兵马俑所用陶土成分与关中地区完全吻合,制作工艺也与同时期朝鲜半岛的泥塑技术存在明显差异。



更复杂的争议出现在文化遗产领域,2004年7月,中国成功将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这消息可让韩国人不高兴了,部分政客和学者声称这是“窃取韩国历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采纳了中国学者提供的大量考古证据,包括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上的汉字铭文等,确认这些遗迹确实属于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不仅如此,后来韩国某电视台制作了一期介绍世界奇迹的特别节目,在讲述兵马俑时,画面频繁切换至韩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陶俑,旁白刻意强调“东亚陶俑艺术的共同起源”。

直到最近的一段时间,韩国更是直接将饺子的外观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居然还成功了,这就表示我们要在美国卖饺子很有可能会构成侵权行为。

偷文化偷不到改偷食物了,韩国真的是一次次刷新我对它的认知,作为一个国家真的是一点点脸面都不要了。

面对韩国一而再再而三的“窃取”行为,我们该作何应对呢?



在首尔某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一组3D投影的兵马俑正随着韩国流行音乐起舞,这种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驻足。

而在几千公里外的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们正在审阅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其中新增的“数字文物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格外醒目。

最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不仅细化了文物出境展览的审批流程,还特别明确了数字文物的版权归属。



比如规定外国机构使用中国文物数字影像必须签署授权协议,这就堵住了某些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变相“占有”文物的漏洞。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专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修订讨论,推动将“文化来源国知情同意权”写入国际规则。

这些法律武器在2015年高句丽遗址申遗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中方提交的23卷考古报告、近万张测绘图纸,用铁证确立了这些遗迹与中国古代边疆政权的归属关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高精度三维扫描仪正在为一件彩绘俑建立数字档案,连颜料剥落的细微裂痕都清晰可见。

去年春节期间,一组“会跳舞的兵马俑”短视频在海外平台爆红,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陶俑们跳起了时下流行的舞蹈,短短两周就获得超2亿次播放。



记得去年夏天,某国际品牌发布会上出现的“改良马面裙”引发轩然大波,短短48小时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无数网友自发整理史料,对比文物实物与设计款的细节差异。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当外国游戏擅自使用敦煌飞天形象时,玩家们集体要求官方给出合理解释,当某海外博物馆将中国古画标注为“东亚艺术”时,留学生组织发起联署抗议。



历史真相需要严谨的学术支撑,文化自信则需通过创新传播与法律保障来巩固。

中国始终在探索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多元路径,而面对他国的“窃取”行为,我们既要坚定捍卫历史真相,也需以开放姿态推动文明对话。

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成为连接人类共同记忆的桥梁,而非争夺的筹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