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突破传统教材模式的考古学理论入门佳作《考古何以可能》隆重上市!
作者陈胜前教授以二十余年教学积淀为根基,通过"课堂重现+师生对话"的创新形式,带领读者穿越考古理论的迷雾。
书中内容覆盖当代考古学主要的理论方向,包括文化历史考古、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三大经典范式,以及景观考古、物质性理论、性别考古等前沿领域。在理论解读中,采用了纵横结合分层-关联的方法论,按照五个层次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并结合范式分析,包括核心概念纲领、支撑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由外及内,逐层深入。针对学界对过程/后过程考古的认知偏差,以抽丝剥茧的思辨展开深度对话,揭示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
书中保留鲜活的教学现场感,既有对"考古学是否科学"的生动辩驳,也有对"物质遗存如何诉说文明温度"的哲学追问。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既可作为考古专业学生突破理论瓶颈的指南,也为人文社科研究者提供了理解物质文明的独特视角,更向大众展现了考古学解码文明基因的思维魅力。
摘自《考古何以可能》序
文 | 陈胜前
长期以来,考古界相信一句话,考古学是研究物质遗存(考古材料)的学科,研究者应该让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任何语言判断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的。用这句话来反对主观臆断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用它来反对理论研究,那就大错特错了。我相信大家都有一个体验,即便是在偏远农村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在谈论某人某事的时候,时常以谚语或俗语开头,然后再来说具体的事情。这些谚语或俗语代表的就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道理。不引用这些普遍的道理,论说就没有力量。简言之,我们的交流,包括学术研究在内,都是从一定的道理(理论)出发的,否则我们是无法交流的。
人的行动其实是思想(理论)所引领的。以中国近现代革命为例,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哪一次不是思想先导(包括批判、分析与构想)?哪一次没有思想的鼓动?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引入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思想主张,最后赢得了胜利。每一步都是理论引领的。当然,理论也有很糟糕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纳粹主义、军国主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何避免糟糕的理论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科林伍德讲一切历史首先是思想史,就是因为理论思想作为普遍遵从的指引,能够集中群体的力量,从而产生惊人的效果(正面或负面的)。
思想,作为广义的理论,是人行动的指针。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似乎从未感到需要这些指针,好像没有指针同样也可以行动,跟着大家走,或是跟着感觉走就好。但这并不是说不存在指针,而是我们将指针交给了别人。这样的指针真的合理吗?最近浏览《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亨廷顿与哈里森主编)时,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如果说文化是包括价值观的,那它必定是某个民族、种族或地域意义上的,按照他们的逻辑,必定会得出文化(或道德、种族)优劣论的论断以及“地域黑”的偏见。他们所主张的文化研究理论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亨廷顿本人也是学界的大咖,不过,经过反思之后,我不得不说,他们所谓的文化研究需要引起研究者警惕与深思。
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提供指针,还提供批判反思的能力。因为实践的代价太大,所以必须对行动的理由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因此理论的园地应该欢迎“百家争鸣”。这也是避免我们被理论误导的基本策略之一。
我们如何来评判一个考古学理论呢?这里存在两个视角:一个是外部的视角,即从社会背景、时代思潮以及相关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比如过程考古,它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科学哲学的发展,以及放射性碳测年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密切相关;另一个是内部的视角,考察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系。过程考古学出现之前,功能主义考古其实已经在英美地区流行,它不像过程考古学那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在实践上为过程考古铺平了道路,在支撑理论与方法上,如文化生态学、文化进化论、聚落考古等,为过程考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内、外两个视角来分析,我们就比较容易弄清考古学理论发展的背景关联。
不过,真正能够检验理论的还是实践,长期的实践。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时间进程中来考察,短时间内或者是身处其中的时候,不容易看清楚。风物长宜放眼量,离开一段时间,经过较长的时间之后,就可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判断。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检验需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如果只是一个人的空想是没有力量的,只有进入社会实践当中才有价值。对于一个考古学理论来说,需要跟考古学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并且进入学术社会之中。就过程考古学而言,其实在它之前,瓦尔特·泰勒(Walter Taylor)已经提出过类似的大胆的理论主张。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响应,反而受到学术界的排斥,无疾而终。到宾福德的时代,首先就获得一批年轻学者的拥护,部分资深学者也予以支持。在过程考古学的推动下,考古科学、中程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术界的研究重心从分期、分区与文化联系转向了文化适应,其至今仍然是美国考古学研究的主体。尽管如此,过程考古学在揭示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取得的进展相当有限,除了与进化论、生态学等结合形成一些生物学意义上的普遍认识之外,在历史、社会与文化意义层面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经过考古学实践的检验,我们现在比较清楚地了解过程考古学的优点与不足。
许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感到考古学理论有什么作用,甚至都没有发现考古学理论的存在。考察考古学的发展,你会发现考古学的每一点进步似乎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比如我们熟悉的考古地层学,在田野考古操作中,它就是指叠压打破关系,根本看不出有什么理论内涵。而回到19世纪考古学形成的时期,就会发现它需要立足于地质学的均变论,即作用于古代的各种营力同样作用于现在,也就是古今一致原理。如果没有古今一致原理,我们实际是无法认识地层的。在一个神创论主导的世界里,你能看出地层成因吗?你能确定叠压打破关系吗?认识到均变论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它还为进化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类的由来不再需要虚构一个神来解释。
理论仿佛空气,平时你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当你注意呼吸的时候,你就会注意到。如果没有空气或是空气稀薄,你马上就会感到困难。我们当前感到研究困难,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理论的欠缺。一批考古材料摆在那里,有人已经研究过,但是,这一批材料是否有且仅有一个研究视角呢?显然不是,当代考古学理论提出了N个视角,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来开展研究。
对于学习者而言,这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即如何把所学到的理论与考古材料或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遗憾的是,这不是一个完全能从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某种意义上,这就使得课堂学习考古学理论似乎是纸上谈兵。但是非学无以广才,没有理论学习为基础,谈何与实践相结合?
走入理论的天地,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可以这么看待考古材料,世界原来如此丰富多彩;你会发现原来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坚实。
走入理论的天地,你不需要抓住某个理论部分不放,抓住的都是教条,你需要深深地“呼吸”它,也就是体会它,让它融入你的研究,直到你浑然不觉理论的存在。
走入理论的天地,你可以让考古学研究更加深入,让我们的研究不再止步于物质材料,而是可以进入古人的世界,进入更宏观的历史空间,与整个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
《考古何以可能》
作者 陈胜前
出版日期 2025.05
当当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编辑推荐
考古何以可能?陈胜前教授以课堂对话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越考古理论的迷雾,从文化历史考古到后过程考古,从物质性理论到景观考古,由外及内,逐层深入。无论是考古学子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这场思想盛宴中,重新认识考古学的魅力与深度。
向上滑动阅览目录
第一讲 什么是考古学理论? / 001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考古学理论? / 002
理论在哪里? / 006
研究是从哪里出发的? / 008
考古学理论是有层次的 / 009
理论思维的训练 / 010
考古学与科学 / 013
第二讲 文化历史考古 / 025
考古学文化理论的前提是什么? / 025
为什么会有文化历史考古? / 037
文化历史考古存在的问题 / 049
第三讲 从文化历史到文化过程的范式变迁 / 053
如何理解范式与范式变迁 / 053
文化历史考古缺什么? / 059
选择合适的范式 / 069
第四讲 考古材料 / 082
什么是考古材料? / 082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理解考古材料的? / 085
考古材料是怎么形成的? / 089
第五讲 过程考古:作为人类学与科学的考古学 / 108
寻找中程理论 / 108
过程考古的意义 / 114
中国考古学与过程考古 / 132
第六讲 后过程考古:考古学的人文转向 / 140
关于后过程考古 / 140
人的世界是怎样的? / 147
考古材料的增加是否会限制阐释的可能性? / 153
多元阐释何以可能? / 155
考古材料可以反复解读吗? / 159
第七讲 创造属于自己的阐释 / 167
后过程考古实践的基础 / 167
后过程考古是否科学? / 174
第八讲 能动性考古 / 193
考古学为什么要研究能动性? / 194
意识形态对物质材料的影响 / 208
如何从物质材料中寻找意识形态? / 211
意义的世界 / 213
第九讲 景观考古:寻找空间的文化意义 / 217
什么是景观? / 217
考古学研究景观的意义? / 221
景观在考古材料上的表现 / 224
第十讲 考古学的新物质观 / 243
什么是物质性? / 245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 255
物质性理论的考古学意义 / 260
第十一讲 文化与进化论 / 269
为什么会有进化论考古? / 270
文化与进化论 / 274
进化论考古 / 286
第十二讲 考古学距离马克思主义有多远? / 292
马克思主义与考古学 / 296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考古 / 300
如何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考古? / 304
第十三讲 古典-历史考古:考古学的文化使命 / 316
什么是古典考古? / 316
古典-历史考古是否可以成为一个范式? / 320
寻找中国的古典考古 / 325
中国的古典文化教育与考古学 / 328
中国古典-历史考古研究 / 330
第十四讲 社会考古:人们是怎么塑造社会关系的? / 336
社会身份认同问题 / 336
性别认同的塑造 / 343
社会认同的考古学研究 / 350
第十五讲 时代精神与中国考古学的范式变迁 / 357
范式的演进 / 357
科学与人文 / 362
范式之间的关系 / 365
中国考古学如何实现范式变迁? / 369
后 记 / 382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章讲席教授,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探索考古》《考古学研究指要》《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获第16届文津图书奖)等。
↓ 点击名片,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