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最可爱的人”

走进全球考古视野

——记埃及卢克索考古现场的中国学者

4月19日,在调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驻卢克索考古队驻地办公区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以“我们不是在挖掘过去,而是在构建未来的文明对话”定义考古工作价值。他充分肯定驻卢克索考古队的工作,称其团队是一支有情怀的队伍,是“社科院最可爱的人”。同时,他强调,考古工作者的使命不是复现历史场景,而是为人类文明对话搭建新的桥梁,要求团队提升历史阐释能力,强化使命担当。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负责人贾笑冰、骨干队员文臻和高伟分享了作为考古人坚守田野、心系考古的心路历程。他们表示,作为中埃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团队赴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参与发掘和研究,成为全球考古视野中一抹亮眼的存在,为中埃文明互鉴添砖加瓦,助力埃及文明走向世界。

两国考古学家的一次握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埃及同为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交相辉映。“联合考古项目是中埃两国考古学家的一次深度对话。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是两国考古学家的一次握手。”谈及这一点,贾笑冰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溢于言表。

201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当时的埃及文物部共同签署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合作互助协议》,标志着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卢克索孟图神庙开启了合作之旅。这是有史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欧美国家一直在埃及各地进行数目众多、规模较大的考古活动。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曾对孟图神庙区进行小规模发掘,但随后数十年里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它所包含的千余年历史信息也远未被真正了解。

时间的年轮见证了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从雏形初现到逐步壮大的历程。回忆起最初的情景,贾笑冰感慨万千。“2016年恰逢中埃建交6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筹划中埃考古合作项目。2018年10月28日,埃及文物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了一个框架协议。2018年11月29日,在孟图神庙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开幕仪式,这个项目就开始正式运作了。”

谈及加入国内首个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的经历,高伟由衷感慨:“我个人是十分幸运的。虽然我的专业背景是埃及考古,假若我不是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有中国考古‘走出去’的宏大战略的新时代,我是不会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考古实践中的。”他接着谈到,虽然埃及考古在国内属于小众学科,但是在国际上是一门引人注目的显学,因此国内的考古学家对于跨出国门前往埃及进行实地考古研究颇感兴趣。同时,埃及政府和学界对于跨国合作也抱有十分开放的态度。在两国向彼此张开怀抱的背景下,埃及项目慢慢孕育成功。

七年来,中埃联合考古团队始终使命在肩,深知道路之远、责任之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今,团队以守得住理想、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的毅力与恒心,扎根广袤田野,完成了一系列成效卓著、亮点纷呈的考古工作,其辛勤耕耘在文明古国埃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考古人员在埃及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展的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界在考古前沿、实践、经验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讲好埃及历史和埃及文明的故事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底,中埃联合考古队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考古现场合影 中埃联合考古队/供图

考古发现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走出国门,深入探讨域外文明,亲手触摸埃及的古老文明,与之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世界文明研究中贡献中国力量,令驻卢克索考古工作者深受鼓舞。一路走来,往昔镌刻着深深奋斗足迹,印证着特殊的难忘记忆。

回顾并梳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亮点,贾笑冰向记者介绍,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历经一个季度的清理工作和六个季度的发掘工作,神庙区的轮廓随之逐渐清晰起来。联合考古队在孟图神庙区的发掘分为两个区域,一区位于神庙区泥砖围墙西南部,主要围绕东西排列的六座奥西里斯神殿进行。截至目前,团队较为完整地找到了第三、第四两座奥西里斯神殿,新发现了围绕六座奥西里斯神殿的泥砖围墙,获得了一批包括石雕像、青铜奥西里斯雕像等在内的重要文物,为更深入地研究奥西里斯神补充了新的资料。二区位于孟图神庙和玛阿特神庙的结合处,目的是了解两座神庙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始建年代。

于中埃联合考古队而言,有两大考古发现闪烁着集体智慧的结晶,令全体队员备感欣喜——一区奥西里斯神殿泥砖围墙的发现,以及二区带有阿蒙霍特普三世王名的泥砖地面的发现。第一处发现完善了孟图神庙区平面布局,填补了孟图神庙区认识的空白。第二处发现确定了孟图神庙时间年代至少不晚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为确定孟图神庙时间年代找到了直接证据。

贾笑冰以第一个考古发现举例称,之前,鲜有人认识孟图神庙的平面布局,也无人知晓孟图神庙该区里面有两个圣湖,更少有人知道奥西里斯六座神殿还有一道围墙围起来。“这些都是通过我们一茬接一茬的长达七个季度的发掘工作,最终才发现并确认的结果。这些考古发现得到了同在埃及工作的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赏,可以说中国考古学家埃及工作初战告捷,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良好开端。”贾笑冰满怀自信地说。

游走在全球考古学的“前沿”城市

作为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首都,位于埃及南部的卢克索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享有“世界最大露天博物馆”的美誉。它拥有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和帝王谷、王后谷等考古资源,古代遗迹异常丰富,堪称集纳古埃及文明精华之所在,因而被誉为全球考古学的“前沿”。

“游走在这座城市,满目皆为古埃及元素,就像时空穿越一般,好像回到了两三千年前的古埃及,在现代城市的背景中近距离感受古埃及文明的辉煌。”贾笑冰感叹道,“在赞叹古埃及文明辉煌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想到同样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类伟大的创造力,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谈及长期生活并工作在这座城市的感悟,高伟坦言,“在工作的日子,大家每天早上抵达工地的时间都很早,工作上六七个小时,下午再回到驻地做一些资料收集、查找的工作,科研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周五我们会短暂离开‘遗世独立’的工地,去一趟当地的超市补给日常所需,顺便接触一点烟火气”。

在文臻看来,卢克索的考古工作既充实又紧张,但也充满了当地特色。卢克索地区的气候炎热干燥,因此当地的工作时间通常集中在上午。为了尊重埃及同事的工作习惯,中方人员也将田野考古工作安排在上午进行。“我们通常在早上6点半之前抵达工地,连续工作到12点半。下午则回到驻地,进行资料整理、查阅等工作。”

在考古研究之余,中埃双方的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友谊,日常交流也充满了趣味。高伟表示,尽管双方在文化、信仰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是埃及民风淳朴,人民友善,在家庭观、人际观等很多方面与中国人同频共振。尤其在中国团队遇到困难的时候,埃及政府和人民都积极伸出援手予以帮助。“在全球疫情暴发期间,中方团队一度因为航班被取消而滞留埃及,很多埃及同事非常关心我们,还为我们送来了日常生活用品,这令我们十分感动。”


考古队驻地办公区 本报记者 王宙/摄

考古的实验室亦在田野

考古是一门让古典智慧的现代价值得到再度研究的学科。在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人类何去何从面临不确定性的今天,回溯古老文明的源头,发掘并探寻文化宝藏,唤醒其“沉睡”的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这一点,贾笑冰及其团队十分认同。“考古学是一个永远给你希望的学科,因为你不知道第二天的发掘会给你带来多大惊喜,这个惊喜也许就该写进历史。在埃及考古发掘工作中,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谈及“文科的实验室在田野”这一论述,贾笑冰深表赞同。他结合自身考古经历作了深入阐释。他表示,作为文科学科,考古的实验室亦在田野。考古发掘就像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室工作,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获取基础数据,而考古研究则通过发掘工作获取基础资料。自然科学实验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而考古发掘数据的准确与否同样影响后续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就目前的学科发展而言,对于考古材料的研究和阐释,不是仅仅靠考古学科就能独立完成的,还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其他领域。“就这一意义而言,田野工作就是几乎所有文科领域的实验室。”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是哲学、宗教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多个领域都在探索的问题,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或者说整个人类社会面临同样的终极问题。历史上,为什么有的文明延续下来,有的文明却消失无踪?他们各自起源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他们绵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又为何消失无踪?”贾笑冰发问道。他认为,对于人类社会、不同文明形态起源发展的动力、机制、途径的深入发掘与研究,寻找其中规律性认识,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先人的智慧,可以为我们应对当今世界的变局和挑战提供借鉴,可以让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更加灿烂辉煌,可以让人类文明行稳致远、少走弯路。

“彩虹总在风雨后”

过去几年里,于中埃联合考古队而言,是满载荣光、肩负重担的岁月,也是迎来机遇、挑战仍存的岁月。

考古于外界而言,是一个神秘而冰冷的存在,是一项清冷而艰涩的事业。只有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才能感受到考古的热情与骄阳似火,即便曾经走过艰辛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依然甘之如饴。作为中方负责人,贾笑冰对此深有感触。他向记者介绍道,每位队员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岗位,出色地完成了各自工作,真真正正地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埃两国民心相通尽己所能。全体团队成员辛勤耕耘的点点滴滴,都已化作可感可知、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时间给予的丰厚回报,赋予每位队员极大的获得感、荣誉感及成就感。

“彩虹总在风雨后,这是考古工作的常态。”回顾最初踏上埃及的旅程,贾笑冰感慨道:“当我们信心满满带着各种设备踏上埃及这片神奇土地的时候,被埃及的海关浇了一盆冷水。携带的全站仪、RTK等高精度测绘设备不能进关,为了不耽搁行程,只能将设备暂扣在海关。而且依据埃及法律规定,我们不能使用无人机。这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完成对遗址的三维建模,我们只能自己设计挑杆照相的设备,买来材料动手自制。受挑杆高度所限,只能通过拍摄海量照片来弥补,最终完成了孟图神庙区各个遗迹的三维建模工作。”

贾笑冰接着表示,埃及自然地理环境极为特殊,在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以尼罗河为界,分为东部沙漠和西部沙漠,二者基本隶属撒哈拉沙漠,而适宜人类居住的只有尼罗河两岸南北狭长地带。这就造成了埃及气候普遍干燥少雨、温度偏高。“我们工作的卢克索地区更是全世界第五大干燥城市,平均年降水量只有可怜的0.862毫米!因此,在日常发掘工作中,高温、干燥、紫外线强烈是整个团队需要面对的普遍性困难。另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虽然与埃及同行用英语交流没有问题,但工作的民工只说阿拉伯语,无法直接沟通。”

中埃两国都有百年的考古史,也各自演化出不同的技术理论。谈到海外考古中的挑战,高伟和文臻都提到,双方在思维方式和操作程序上确实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合作之初,双方尽力深入理解彼此的考古理念和技术规范,逐渐探索出一套双方都认可的合作体系。“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考古有一套自己的记录标准和发掘规范,而这些与埃及的做法有所不同。项目初期,我们通过多次开会讨论,并在野外实地进行讨论,数易其稿后,达成了双方认可的工作方案。经过一个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从而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基础。”高伟回忆道。

“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一旦有新的发现,大家还都是欢欣鼓舞,相互击掌庆贺。琐碎、艰苦的田野工作也由此充满了欢声笑语。工人们在感受到我们的兴奋后,也会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齐声呼喝,表达对团队的祝贺,这一幕让人感动。”贾笑冰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2025年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考古现场 本报记者 王宙/摄

中国考古学助力埃及文明走向世界

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世界文明古国,中埃双方开展考古合作的条件优越、资源丰厚。未来的日子里,作为世界上实力最强、规模最大、最专业的考古机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被寄予厚望——加大对卢克索地区包括整个埃及考古工作的投入,推动中埃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友好对话,向全世界讲好埃及历史和埃及文明的故事。

“目前的合作和交流还仅仅是个开始,仅仅限于孟图神庙区,未来还有更多的遗址点可以开展合作发掘与研究。另外,在遗产保护、展示利用方面也还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总体而言,中埃双方考古合作、中埃人文交流大有可为、前景广阔。”贾笑冰说。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孟图神庙遗址及其相关论断,中国考古团队的最新发现展现出了显著的突破性、新颖性,为遗址的历史认知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谈及这一点,贾笑冰介绍道,在考证过程中,中国考古团队严格遵循真实、客观的学术原则,清晰、准确地揭示古埃及文明发展脉络。随着工作的进展、新材料的增加和学科发展带来的理念、方法和认识进步,之前形成的结论将得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从而对古埃及文明在年代界定、地域范围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历史认知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正。

“埃及考古学长达200余年,总是要靠新材料来支撑新的研究。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逐渐成为物质文化史的一部分。对于挖出来的瓶罐,我只能说这个年代用这个瓶子,那个年代用那个瓶子,至于为什么会有变化,这是历史背后的原因,与生产力发展、王权更替、宗教信仰、人的观念变化等息息相关。我们如何把考古学的新材料与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种种变化结合起来,需要引入跨学科研究。此外,通过新的理念、方法和切入点,不受或少受传统框架的限制,将埃及考古学和埃及历史研究推向深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埃及文明,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贾笑冰补充说。

文臻表示,海外考古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海外考古方式方法可以说是“常看常新”。他表示,在小神殿的发掘过程中,每当有新的发现,队员们会参照先前已发掘的成果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惊喜。例如在发现刻有孟图神庙始建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登基名印章的泥砖后,队员们通过广泛收集对比类似印记等信息资料,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印记的渊源以及孟图神庙区早期的建筑分布。

据贾笑冰介绍,埃及考古学更偏重于铭文研究,对遗存特点、发掘方式有着更好的判断能力,在修复石料和重建倒塌建筑物等方面经验丰富。中国考古学善于使用考古学的层位学、类型学构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中国的发掘记录系统与埃及传统考古学有着较大不同。中国考古学多手段、多学科的研究优势可以为埃及考古学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产生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角度。在助力埃及文明走向世界方面,中国考古学大有可为。

“值得铭记在心的是,我们来埃及从事发掘,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埃及文明,也应当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中国自主的考古话语体系,让世界考古研究者、爱好者重视考古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通过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心相通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转变为真真切切的现实。”展望中埃考古合作的未来之路,贾笑冰表示乐观并充满信心。

社科院这群“最可爱的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院党组始终关心关爱是分不开的。今年1月,高翔院长在京同考古研究所33位田野考古队长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强调,考古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基础科研单元,考古队的学术水平决定了考古所学术殿堂的辉煌程度。

“高翔院长十分重视中埃联合考古队的工作。他提及了考古学应有的几个转向,其中之一为转向世界考古,这也将成为考古研究所的一个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放眼全球,这其实也是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其中蕴含的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贾笑冰如此说。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任冠虹 褚国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