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毓肥
2025 上海车展的辅助驾驶圈,聚光灯都打在中国供应商身上。
Momenta、元戎启行、地平线、黑芝麻(参数丨图片)、卓驭科技...它们代表着全球辅助驾驶的新兴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供应商的新兴力量。
2025 年是辅助驾驶营销降温的关键节点,但同时也是供应商们冲击 L3 技术的关口。
重重因素交织下,辅助驾驶供应商如何看待技术和传播的交锋?
上海车展期间,电动星球采访了卓驭科技 AI 首席技术陈晓智,今天来听听完成了高中低端方案布局的卓驭科技,对辅助驾驶,乃至于 L3 有条件自动驾驶,都有怎样的理解和规划。
火力全覆盖
采访前,卓驭在车展上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的辅助驾驶域控制器、自研传感器等等产品,从实际参数上看,基本涵盖了 10-30 万级别整车价格的市场。
比如今年智能汽车的新焦点「舱驾一体」,卓驭也拿出了基于高通 SA8775P 的方案——拥有 72T 算力的 8775,起码可以实现高速 NOA、记忆泊车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舱驾一体的核心优势,在于用更低成本整合更多功能,这也符合卓驭以往的产品特点——官方表示,8775 方案相比以往同功能方案,可以降本约 30%。
此外,去年官宣与英伟达合作之后,卓驭也正式带来了基于 Thor 的高阶辅助驾驶预控方案。
这套方案的稀疏算力是 700TOPS,同时功耗达到了 200W,水冷自然是必须。卓驭表示这套方案可以支持 12-16 个高清摄像头的辅助驾驶感知系统,属于标准的高端定位方案。
2025 年,传感器市场开始出现大量的「补盲激光雷达」方案,一方面得益于激光雷达的持续降本,另一方面则是高算力域控带来了更强数据处理能力,让多激光雷达成为可能。
车展上卓驭科技也发布了旗下自研补盲激光雷达「知周」,拥有 160°x144°的视场角,以及 1°x1° 的分辨率,同时功耗不超过 13W。
陈晓智表示,知周补盲激光雷达的成本会控制在「千元以内」。
配合全新发布的激目 2.0——激光雷达+惯导三目一体化传感方案,卓驭试图在更具性价比的战场找到独特优势。
陈晓智认为,卓驭从来都没有只做纯视觉的路线,但与此同时,激光雷达在卓驭看来,作用从来都是「安全冗余」。
此前卓驭的量产方案涵盖了 7V、10V 等纯视觉方案,他认为纯视觉的性能还有很大挖掘空间,所以接下来卓驭的重点依然会放在视觉方案。
至于激光雷达相关方案,他表示「激光雷达可以解决体验诉求,客户有诉求,我们就会有相关项目量产落地」。
L3 的前提
2025 被业界看作是 L3 黎明前的黑暗,卓驭怎么想?
陈晓智表示,卓驭今年就会在一些合作车型上做硬件预埋,但软件、算法、功能的落地时间,他坦承「目前还看不到非常明确的时间点,稍微有点远」。
根据卓驭官方公布信息,目前合作伙伴已经囊括大众、五菱、比亚迪、奇瑞、长城、一汽、东风、奥迪、北汽等汽车集团,截至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车型超过 30 款。
回到 L3,陈晓智认为想做很简单,因为 L3 只要有一个很狭窄的定义下能够脱手,都能叫 L3。
他举例称,比如奥迪 A8 基于 8 线激光雷达首发的 TJP 拥堵领航功能,其实限制条件极其严苛,但在这个条件下可以脱手,也能叫 L3。「如果做出来,也很难获得用户认可跟推广普及」。
基于此,他认为做 L3 的前提,依然是把 L2 辅助驾驶做得足够好,「但时间点暂时还看不到」。
但针对 L3 的远期目标,他提出安全维度的体验,一直是卓驭优化的重点,「今年产品维度要抓的点,一个是安全,另一个是智能」。
2025 年,陈晓智认为卓驭要做到的本质是「极致的 L2 组合辅助驾驶」——即使是 700T 算力的 Thor 平台,他也认为不应该承担L3的重任,而是「将辅助驾驶做到极致」。
自身规划和定位清晰,然而卓驭也在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同为供应商,它需要与地平线、Momenta 竞速;另一方面,蔚小理零华米等自研方案,则相比卓驭更有沟通、垂直整合的优势。
卓驭用技术底蕴和独特定位找到了增长路径,但通往 L3 的前路还有很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