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快趴下!"班长那一声怒吼,瞬间让我从《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战术姿势中回过神来。结果子弹没躲开,我倒是啃了一嘴泥——这是我当年入伍第一天的名场面,也成了我们连队流传三年的经典笑话。
回想起自己在训练场上摔得蠢样子,直到现在还是会臊得小脸通红,这也让我明白了电视剧都是骗人的。比如,子弹的初速度普遍能超过800米/秒,是音速的两倍多。这就意味着当你听见"砰"的一声枪响时,子弹早已贯穿了你的身体。而那些影视剧里主角们潇洒的"听声辨位",根本就是导演安排的"延时特效"。
但话又说回来,当年要不是被《亮剑》里李云龙举着机枪扫射的英勇形象感染,我这个体育特长生恐怕是不会热血上头去当兵的。最近在抖音刷到很多军事电影的片段,在评论区我发现和我有同样"被骗经历"的网友有好几十万,其中最火的一条留言写着:"我也知道那是假的,但看着确实带劲啊!"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艺术加工也未必全是坏事。去年我带大学生军训时,有一瘦弱的男生和我聊天说,他就是因为看了《红海行动》才坚持每天跑步五公里。你看,虚构的枪林弹雨虽然不符合物理规律,却能让年轻人对军营产生向往。就像迪士尼没有教孩子如何建造城堡,但能点燃他们对童话的憧憬。
不过说到真正的军营生活,那可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刺激。我们新兵连每天要练据枪两小时,光是95式自动步枪空枪就有3.25公斤重,没点体力还真坚持不下来。等真正拿到实弹的那天,我紧张得手指都在抖,完全不像影视剧里新兵拿起机枪就突突突的场面,根本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还记得我们连里有个传奇人物王大山。这哥们入伍体检时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整个服役期都在炊事班里抡大勺。等到了退伍的前一天晚上,他抱着炊事班的炒菜铲痛哭:"我当了两年兵,连枪都没摸过,这算哪门子军人啊!"这种极端的故事,如果放在影视剧里,肯定是绝佳的素材。
最近重新看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我才真正理解了影视创作的智慧。当汤姆·汉克斯在奥马哈海滩上翻滚着躲避子弹时,没人会去计较物理学原理,观众只记住了士兵在那一刻的无畏与坚强。
所以,别急着批评电影导演的不真实,关键是要分清场合。在训练场上我们追求毫米级精度,银幕上不妨多点艺术想象。毕竟,没有那些"不科学"的战争片,谁来激发小伙子们保家卫国的热血?只要别像某些神剧让战士骑自行车追火车的荒谬场景,适度夸张就当是给国防教育加的特效滤镜吧。
现在每次看到新兵摆着造型躲子弹,内心总是忍不住的想笑,但却不会去拆穿他们。就像当年班长对我说:"电影归电影,战场归战场。"最重要的是,那些在银幕上被加工的英雄形象,正悄悄在年轻人心里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这或许就是军事题材作品存在的特殊意义,它不需要完全真实,但必须要足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