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进位汉中王,一百二十人联名上表给汉天子刘协,领衔者为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以下依次为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援、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征西将军黄忠、镇远将军赖恭、扬武将军法正、兴业将军李严。

刘备称帝,最先上表劝进的是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紧接着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有史料说就是黄权)、少府王谋也跟着上表劝进。



这三份名单一对比,我们就发现了问题:上表给刘协要求加封刘备为汉中王、大司马的名单上有关羽、张飞、黄忠、马超,但是向刘备上表请求其称帝的名单上,却既没有这四位四方将军,也没有翊军将军赵云——尽管赵云是杂号将军,但杂号将军高于偏将军、裨将军和中郎将是常识,连偏将军和中郎将都在“劝进表”上署名了,四方将军关张马黄和翊军将军却不在名单上,莫非“五虎大将”都不赞成刘备称帝?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什么叫“劝进表”——那就是枭雄和手下的一件道具:某位枭雄或诸侯,有了称帝的资本和野心,就会有一些善于揣摩上意的人心领神会“上表劝进”,一般是“三上三辞”走完过场,“新皇帝”就“顺应天意下情勉为其难”了。

“劝进表”作为非正常程序继位而立国称帝的重要道具,在上面署名,是很明确的态度,搞好了叫“从龙”,搞不好就是“附逆”,所以很多人都要斟酌再三才能做出抉择——如果时机不对,“被劝进者”是可能杀掉“劝进者”以表明自己“没有不臣之心”的。



蜀汉有没有五虎大将并不重要,《三国志·卷三十六》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仅在诸葛亮之后,尚在庞统法正之前,说他们是“五大将”也并不为过。

刘备称帝的“劝进表”上没有关羽、黄忠的名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刘备称帝之前,他们就已经先后遇害和病亡了。

关羽在吕蒙袭取荆州时被擒斩,这件事大家知道,而黄忠是什么时候病逝,可能就有一些人不知道了——这也难怪:《三国演义》说黄忠是在伐吴之战中被马忠射伤后不治身亡,所以有人就认为黄忠赶上了刘备称帝。

黄忠是流星昙花一样的三国名将,他受封后将军、关内侯的第二年就病逝了,这在《三国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子叙,早没,无后。”



刘备建安二十四年进位汉中王并封黄忠为后将军,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黄忠病逝,而且没有子孙可以继承关内侯的爵位。

关羽和黄忠都不在了,但是张飞马超在当时的刘备集团,可都是高级将领,其地位尚在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刘备拿下成都后)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马超的“平西将军”是刘备封的,都亭侯爵位是曹操以汉天子刘协的名义封的,他领衔劝上表给刘协以促成刘备进位汉中王,名字署在所有人前面,那就是向刘备“纳投名状”,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人都不反对,赵云或者是跟刘备关系太近要避嫌,或者还在犹豫是否签字,所以那个“等”中可能包括赵云,也可能不包括赵云,但肯定不是因为他地位不够高——汉中之战后,赵云就已从牙门将军晋升为翊军将军,地位并不在营司马庞羲、军议中郎将射援之下。



上表给刘协要求封刘备为汉中王的是一百二十人,所以有个“等”字,但是向刘备上表劝进的名单中,“小杂鱼”居多,比如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就是益州管教育的官员,他们上面有“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下有若干劝学从事)”,也就是相当于益州教育厅下面的科、处级干部,比不上太守,甚至可能还不如县令。

小杂鱼都积极劝进可以理解,这就跟朱棣“靖难”成功进入南京,正七品翰林编修杨荣拦住马头让他先拜太庙一样,是要在“新君”面前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杨荣在朱棣“即位”后马上入阁成为七学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尚在人世的张飞、马超、赵云很不踊跃,这就是问题了:马超和张飞位列九卿级别的金印紫绶四方将军,而且都有爵位,赵云虽然没有爵位,但是作为刘备最信任的“严重”之将,地位也绝非“学官”可比,如果他们也赞成刘备称帝,排名即使在诸葛亮之后,怎么也得在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之前吧?

太常卿,中二千石,掌礼仪祭祀;光禄勋卿,中二千石,掌宿卫宫殿门户;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这三个人都属于“汉中王”的近侍,在汉中王国的地位,远不及四方将军,见了张侯爷、马侯爷,是要行礼如仪的。



问关羽黄忠是否赞成刘备称帝是没有意义的,张飞马超赵云的“不积极”却值得注意:张飞可能是还没有从失去关羽的悲痛中走出来,对“喜庆”的“劝进”不会感兴趣,甚至可能还有些反感。

正史中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但是刘备关羽张飞“恩若兄弟”却是有明确记载的,张飞和关羽是有兄弟之情的:“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不管关羽是刘备的“二弟”还是“首席大将”,他被杀害后刘备没有第一时间起兵报仇,而是在“群臣”劝进下称帝,这种“丧事喜办”,张飞肯定不会太高兴。

张飞不高兴,所以不积极,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自然也不敢强出头——像马超那样曾为一方诸侯的人,起码的雄心或自尊心还是有的,表现得太积极,可能会被其他人瞧不起,于是他只能“不为福先不为祸始”随大流。



刘备进位汉中王,仍然是大汉诸侯王,马超领衔上奏刘协是可以的,但是现在刘备要自己当皇帝“承继汉统”,事情就难办了——“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传闻是真是假,刘协死没死,刘备清楚,马超也明白。

马超是否忠诚,那是不需要问,也问不得的,而张飞赵云跟刘备的关系,则是近得不能再近,他们不积极劝进,问题就大了。

张飞悲愤之中无暇顾及可以理解,赵云一直跟在刘备身边,他不领衔是为了避嫌,没有出现在“劝进表”署名的前几位,仅仅是因为官职不够高吗?如果关羽还活着,对刘备“称帝”一事,又会持怎样的态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