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情于理于势,刘备都得登基称帝。
1
汉献帝只要还是皇帝,曹丕、刘备、孙权就都是汉朝名义上的臣子,虽然割据一方,但终究是汉臣。
曹丕篡位后,刘备和孙权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也登基称帝,以宣扬自己才是正统、天命,要么就上表向曹丕称臣,承认曹魏是正统。
刘备向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自然不会向曹丕称臣。
刘备必须赶紧登基称帝,以延续汉祚,要不然汉朝就真的亡了。
孙权是个功利主义者,只要让他守着江东这一亩三分地,至于谁是天子,无所吊谓,反正都管不着他,所以他基于形势可以向曹丕称臣,也可以向刘备称臣。
刘备的“兴复汉室”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负担,所以他的选择项不如孙权多,他只有称帝一条路可走。
至于汉献帝是否活着,反而无关紧要,况且汉献帝禅位是自绝于祖宗,自绝于社稷,已经不能再代表大汉。
且不说洛阳到成都关山路远,刘备不知道汉献帝是否还活着,就是知道了,也得当汉献帝已经死了,所以正了八经的给刘协办了丧事。
曹丕从篡位那刻起,汉献帝理论上已经死了,汉祚自动转到刘备这一边。道理很简单,谁坚持称汉,那谁就是汉朝的继承人。
2
刘备称帝虽不符合法理(没有诏书),但符合情理(百姓还念刘)。
曹丕篡汉虽符合法理(汉帝禅让),但不符合情理(百姓还念刘)。
举个例子,当年王莽篡汉后,如果老刘家一直俯首称臣,那汉朝在公元8年就亡了。
刘縯、刘秀、刘玄、刘盆子等刘姓子孙在天下大乱时一股脑的冒出来,继续称汉,那汉祚就延续了下来,你别管他们到底是不是真姓刘。
十六国时期还有匈奴人刘渊自称是汉室子孙呢!还建立了汉朝再续汉祚。
所以,曹丕篡汉后,如果没人称汉,那汉朝就真的亡了,刘备在成都称帝续汉属于合情合理。
从中国传统观念来看,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洛阳和成都各自有一个皇帝,那肯定有一个是非法的。
曹丕是受汉帝禅让,自然可以以此标榜自己的合法性,刘备虽然没有禅让程序,但他姓刘,仍称汉,也有合法依据。
只有孙权,夹在中间,既没有汉帝禅让,也不姓刘,不好直接称帝,所以他接受了曹丕的册封,成为大魏吴王。
但孙权终究有称帝的心志,直到曹丕称帝九年后,孙权才登基称帝。
此时的华夏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个皇帝,这是自秦始皇首称皇帝后绝无仅有的情况。
更加离谱的是,诸葛亮为了联合孙吴对抗曹魏,居然认可孙权皇帝的合法性,孙权也认可刘禅皇帝的合法性,并称东西二帝。
此时刘备已经去世多年,如果他还活着,必不肯认可孙权的皇帝地位。
3
诸葛亮承认孙权称帝,是合于时势,同样的道理,刘备称帝,也是合于时势。
在当时的情况,曹丕已经称帝,曹魏的文臣武将纷纷加官进爵,“大称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曹魏集团上下更加团结。
蜀汉集团的文武群臣也亟需加官进爵,奋斗了半辈子,等的就是这个时刻,你刘备不想进步,我们还想进步呢!
刘备为了蜀汉的团结,也只能走称帝这条道。
刘备称帝既延续了汉祚,也团结了队伍,后面再去讨伐东吴、曹魏,那就属于以正道伐无道……称帝的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再者说,刘备一个卖草鞋出身的,想的也是荣登九五、南面称孤,汉献帝在位时,他称汉中王都是违制,很不硬气,曹丕篡位相当于给刘备开了“绿色通道”,他刘备称帝就没了心理负担和外部压力。
至于什么天下未定,汉献帝还活着这些借口,都是腐儒之论,担当大任者自当勇于任事,敢为人先,刘备称帝可以说是“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