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有桑树如车盖,童言『吾必乘此羽葆盖车,叔父诫其慎言。
01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值得永久称颂的人,自古帝王没有做到他这样善始善终的。他以帝王之尊做到了善待自己的每一个手下。荆州之败,糜芳作为刘备的原始股东,最后投降东吴,导致关羽彻底失去了退路,刘备最亲的二弟都被他害死了。
按照其他帝王的做法,肯定会诛杀对方的九族,但他是刘备,他依旧仁厚,对留在蜀国的糜竺非常好,没有诛九族,没有斩立决,也没有降低待遇,还是像之前那样厚待糜家,弄得最后糜氏家族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说是愧对昭烈皇帝和大汉。
一直被历史学家诟病的夷陵之战,刘备以皇帝之尊为兄弟报仇,这看起来是鲁莽,是不懂得大局的表现。但这正是刘备真性情的体现,刘备是一个活生生真实的人,他有血有肉,不是被神化的,是有情有义的,不是作伪出来的。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帝王登基杀父弑兄的例子多了去了,虚伪仁义的也是不可胜数。但能够真正做到位兄弟们报仇,不惜冒着国家灭亡之风险的,唯有刘备这一个人。这是独属于刘备的浪漫,他的个人魅力足以光耀千古。
夷陵之战最后以失败结束,大将死的死,投降的投降,黄权投降曹丕了,很多人说他不够忠义,没有坚守到最后一刻,但谁有知道黄权到那个时候是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向北投降曹操,刘备没有推卸责任,没有让史官隐去这段历史。
他如实记载,他用心做事,他知道是自己的问题,永远不会去迁怒于人。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刘备说黄权也是没有办法啊,要是有退路的话,不会这样去做的,后来的蜀汉秉持刘备的命令,善待黄权的家属,那是因为刘备曾经说过,是自己对不起黄权,没能取得胜利,黄权镇守退路已经很对得起自己了。
当然刘备也不是完人,他这辈子也做了道德有亏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就是拿了自己宗族兄弟刘璋的基业,但这件事情放到三国那个时代,又有谁的道德水准还会比刘备都高呢?
刘备要是真的想拿的话,徐州、荆州、乃至于后面的益州其实都是轻而易举的,在三国那个混轮的时代,大家比的不是谁更加的仁义,大家的道德水平一次次的被拉低,之前是杀猪屠夫何进都能做大将军,后来是董卓成为权臣之后的所作所为。
再到之后的曹操直接把天子都当成是一个木偶,随意的摆弄,说的好听自己是大汉忠臣,但还不是又当又立。唯有刘备做到了自己的承诺,刘备说自己是仁义行走天下,那就是仁义行走天下。
02
三国混战的时候,天下人口直接减少了一大半,还不是曹操袁绍吕布袁术孙策孙坚这些人屠城干的好事情。刘备没有屠城,没有欺诈,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他始终是将百姓携带着,他的信仰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对于亏欠刘璋的事情,刘备到死的时候都一直急着的,心理那一关终究还是没有过去,所以夷陵战败之后的刘备没有多久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交代后事的时候对自己的儿子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临终前的话,基本上就是最诚实的话了,刘备对于自己这一生的总结是德薄,我们从后世来看,刘备并不是真的德薄,这是谦虚的说法,后世之君,试问有几个能超越刘备的?
人活着这一辈子,到底做成什么样才能问心无愧,古往今来无数英雄都给了我们参考的答案。大家都还是很在意自己后世名声的,所以在世做得不好的英雄们,做出了一些欺世盗名的事情,但唯独刘备,他不同,他光明磊落,弃尊严于不顾。
临终之前,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真的是坦荡啊,对于这段历史,解释的人有很多,历来认为这是封建帝王托孤时候的测试,如果诸葛亮说错一句话,那后面的刀斧手就会一拥而上。
但也有另外一种解释,说刘备直接把天下托付给诸葛亮了,如果自己的儿子真的不是那块料的话,诸葛亮自己看着办,从其他几个儿子之中选举一个,或者刘姓后人都行。
前面明显急速阴谋论的说法,不符合刘备千百年来的人设和风度,刘备一辈子的作风决定了他是不会做出这样猜忌的事情,老刘家的一个共性就是会识人,诸葛亮和刘备共处约二十年,他已经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了,由此看来,后面那种解释是更加合理的。
03
刘备当着大家的面,把废立大权都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上,还告诉刘禅和他的几个兄弟,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侍奉诸葛亮,所以后来刘禅等人都称诸葛亮为相父。
此情此景,让人不免伤怀,后世君子看到这里哭了,当时的诸葛亮也哭了“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直接表态,以后一定会好好干,拼命也要重整汉室,这段历史,即使后来作为敌国史官的陈寿也感叹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像这样把整个国家都交到一个大臣手中,没有丝毫的怀疑,这样的君臣典范,从古到今也就只有刘备一个人了。
刘备去世时的蜀汉已经陷入到了接近死亡的状态之中,但诸葛亮接手之后,仅仅六七年的时间,蜀汉就像一个换了一个人一样,过去是奄奄一息的濒死状态,现在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
诸葛亮其实说的很清楚: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帮老臣们为什么这么拼命,说白了就是记得刘备当年的好,刘备去世了,想要将这份知遇之恩报答在刘禅身上。
追随刘备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04
诸葛亮是一个家世衰落的茅庐读书人,遇到刘备的时候才22岁,说起来这还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毕业的年纪。
关二爷是河北的一个普通人,练过武术,曾经替别人看家护院;张飞是河北涿郡人,是当地的富豪,家庭条件一个好一点。
赵子龙在之前只不过是公孙瓒手下大将的一个小小部曲,担任的是冲锋陷阵的工作。
黄忠、魏延是一步步从底层立军功,实打实的军官,谋主法正是关中人,当时关中大乱,被董卓祸害多年,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才开始逃难到了荆州,算起来法正也是一个落难读书人。
总的来看,刘备手下的文武大臣,其实都不是什么大家族出身,之前混的也都不怎么样,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中下层,甚至是底层。
但是这些人,在遇到刘备之后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他们爆发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浪漫,最为传奇的君臣相遇。这种成就因刘备而成,如果不是刘备的横空出世,很难想象会有第二个人将这样一群天南海北的社会底层团结在一起。
在汉朝那个大家族说了算的年代,无数的底层人才被淹没,无数的天才只能含恨终老,如果不是遇到刘备,他们这群人可能就不会在历史书上那么的耀眼。
05
刘备这辈子,讲义气、宽容、厚道、诚实、待人接物,都有高祖刘邦的风采,虽然只是一个底层中的草根,但一路走来,谁都将他看作英雄。
袁绍大将文丑颜良连续被关羽斩杀,他恨不得立刻杀了刘备,但只因为谋士的一句劝导:刘备,天下英雄也,杀之恐有失人心,袁绍立刻放下屠刀;曹操招待徐州战败后输的精光的刘备,并没有看不起他,反而是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蜀汉领土小于曹操,但那是刘备的错误吗?假如刘备也是四世三公?加入刘备一开始就有善战的丹阳兵;假如刘备的老爸也是宫里的太尉?假如刘备也能在年轻的时候做地方官积累名声,那么刘备的人生会不会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