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点起码一半都被董袭莹承包了,一起桃色瓜引出了超级学阀,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在没多少人注意到的角落,我却不免要为一位古人感慨几句:好消息是你的名字现在举世皆知、家喻户晓;坏消息是名字后面还加了个尾巴,“尾大不掉”。这位古人叫董袭,是东汉末年一名江东将领。


我们常说“曹魏有曹魏的风骨,蜀汉有蜀汉的浪漫,江东有江东的鼠辈”,以此嘲讽东吴君臣反复无常毫无节操。不过说起来一方面是《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另一方面“鼠辈”也基本集中在三国中后期。而董袭出场比较早,最初是跟着孙策的,确是一员虎将。陈寿《三国志》里专门有他的几段个人生平介绍——


简单翻译延伸一下:董袭出身会稽余姚,身高八尺(超1米8),武力过人。建安之初投奔孙策,因斩杀山贼首领黄龙罗、周勃而立功,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开启征战生涯。他随孙策攻皖县、讨刘勋、伐黄祖,逐渐成为江东早期军事名将。

在孙策遇刺身亡后,董袭在孙权接任 时以 “山川险阻可凭,张昭主政,我等为爪牙”的豪言壮语帮助稳定江东人心军心。建安八年(203年)率军十日平定鄱阳湖彭虎等贼寇,被拜为威越校尉,获封偏将军。建安十三年(208年)征讨黄祖时,身披双甲率敢死队突入敌阵,斩断蒙冲舰铁索,助孙权斩杀宿敌,被赞“断缆之功”。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董袭率五层楼船驻守濡须口抗曹,遭遇暴风时拒绝弃船逃生,怒吼“受命备贼,岂能委身而去”,最终与战舰共沉长江。孙权素服临丧,厚恤其家,《三国志》将其与程普、黄盖、韩当、蒋钦等并列评为“江表之虎臣”。


当然,《三国演义》里还有董袭献严白虎首级、逍遥津之战接应太史慈、支援孙权撤退等情节,这些基本都是罗贯中虚构,暂且不做展开。

我今天写这个,纯粹是有感而发,顺便抖擞一下身上的文艺细胞,讲真拿三国虎将和学阀大小姐作比较,着实有辱斯文, 大家姑且看个热闹。

话说在建安十三年长江江面的寒风中,董袭手持战刀砍断黄祖战船铁索时,一定想不到在1800多年后,自己的名字会因为一把手术刀,径直劈开了当代社会的一块遮羞布。

历史记载了董袭“ 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的壮烈,而如今的互联网则记录了董袭莹“学术操守与患者安全共同沉没”的荒诞。江表虎臣用断缆刀挣来的功勋,却无法与协和项目镀金大法相媲美。

前者在濡须口用生命践行“ 受命备贼,岂能委身而去”的誓言,后者却在手术室上演“带教主任冲冠一怒为红颜,抛下全麻患者40分钟”的黑色幽默。


《三国演义》让后世更多人知道了董袭这个名字,其忠魂在长江浪潮里永世不灭;但2025年4月底的一封爆料,却让“董袭”二字连带着沦为学术近亲繁殖的标签。

史书里的勇士需要接连立下战功才能封校尉将军,而现代的一名规培生只需父亲在中冶建研院盖个章,家长指导一下论文;陈寿笔下“上下齐心听令效力”的江东保障,在21世纪演变成“父母院士导师形成学术铁索连环”的医疗门阀。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有趣,1800多年前孙权因为董袭殉职而亲自披上丧服吊唁,而如今的有关部门对董袭莹愈演愈烈的瓜却还只是脱下肖飞的白大褂。董袭莹知网上的论文已经查不到了,验证难度甚至比考古还复杂,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现在你在网上搜“董袭”,起码90%都是“董袭莹”,这不得不令人无奈。我想我们当下更需要的明显是董袭这种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英才猛将,而不是董袭莹这样锁死寒门通道还搞桃色绯闻的学阀大小姐。

整个事情的调查结果究竟会如何,天知道。董袭若在天有灵,只怕恨不得把自己名字收回去吧。

(全文完)

关注小号防失联

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还望大家能够将“少爷写春秋”设为星标

并多多点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