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幻莫测的三国舞台之上,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登台亮相,竞相逐鹿。

各方谋士为主公出谋划策,其中刘备手下的谋士最多,皆是诸葛卧龙这样的奇人。

不过,令曹操最为感慨的谋士,还当属法正。后世人称“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



书声里的少年志

少年时期的法正喜爱读书,十分聪颖。院中的石桌和石凳、书桌上的笔墨纸砚,都映射出他求知若渴、埋头苦学的身影。

每当夜幕降临,他书房中的蜡烛总是在很晚的时候才熄灭。

法正最喜欢研究古书典籍,每当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必然奋笔疾书,努力将先贤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才学。



东汉末年,关中大地的秋风萧瑟清爽。秋风卷起枯黄的落叶,发出一阵阵清脆的响声。

法正生活的庭院中,有一棵古柏树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

这时,只有八岁的法正,动作娴熟地将《论语》竹简平整地摊在院中的石桌上。

清晨的风掀起他单薄的衣服,却并未惊醒沉浸在学习中的他。



没过一会儿,祖父法真拄着竹杖向他慢慢地走过来。

法真看见法正在认真诵读经书典籍,他的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在法正的背后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法正听到祖父的声音,突然抬起头。法正的眼睛中带着童真的清澈,他看着祖父慈祥的面容,顺势问道:“祖父,这句话是不是说读书要边读边想?”

法真轻轻地抚摸他的头顶,竹杖在干净的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回答道:“孙儿,正是如此,读书就像登山一样,不但要步步踏实,而且要抬头看路。”

法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手中的竹简放到自己的怀中,继续在院中柏树的树荫下背诵。



每次遇到下雨天,法正就在书房中学习。他有时学累了,就趴在书桌上,手中攥着泛黄的经卷,昏暗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墙壁之上。

每当法正遇到难懂的语句时,他总会使劲咬着自己的嘴唇,皱着眉头。

一直到弄懂了这个语句的意思,才会安心地放下手中的经卷。



他有时读书正在兴头的时候,突然会站起来,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踱步。

这时,他小声背诵着书中的内容,状态轻松自然。

有一年春天,法正的家中来了几位游学的儒士。院中的桃花刚刚盛开,花瓣随风飘散,有的花瓣就落在了石桌上的茶杯中。



这时,法正捧着竹简,恭敬地向这些客人们行礼,随后加入关于《春秋》的讨论之中。

他有时频频点头,有时皱起眉头,听到不同见解时,便会用心去理解他们的观点。



当一位儒士对“尊王攘夷”提出不同见解的时候,法正不自觉地握紧竹简,站起身来说道:“晚辈觉得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但是礼乐制度不可废。”

他声音洪亮,逻辑清晰,使得那些老儒士们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祖父站在廊下,看着法正与客人进行激烈地辩论,脸上满是骄傲的神情。



这个聪慧勤勉的少年尚不知晓,那些曾经在家中中读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终将变成自己的真才实学,在日后的乱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蜀道之险,难掩鸿鹄志

法正之所以刻苦读书,是因为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希望能够辅佐一位明主,成就一番大事业。

建安初年,关中大地战火四起。法正望着自己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衣袖中揣着的竹简已被汗打湿。



他的同乡伙伴孟达,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孝直,听说益州乃是一处福地,不如结伴南下?”

法正看着远处的落日,一时间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最终,法正将竹简慢慢地放进自己的背包中,决定跟着孟达一同去往益州。



当时,益州的道路崎岖难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

法正扶着陡峭的岩壁前行,时刻注意着自身的安全。

他们走了很久,最终看到了益州宽阔的平原。这时,他的眼睛突然亮了,看到了波光粼粼的岷江和满是金黄水稻的田地。



孟达兴奋地拽他衣袖说道:“孝直,这便是天府之国!”

法正却咬紧自己的嘴唇,紧紧地握住自己腰间的佩剑。他想要在这一片地方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后来,法正与孟达经人介绍,顺利地见到了益州首领刘璋。



当时益州城内,刘璋闲来无事就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慢条斯理地剥着橘子。

法正与孟达向刘璋行礼的时候,看到书案上的奏疏已经落了灰尘,好像很长时间没看过了。

刘璋看到法正与孟达之后,便将橘皮随意扔在铜盆里。



刘璋并没有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反而有点怠慢。

刘璋给了他们一个闲职,可以说没有什么权力。这时,法正抬头看见孟达失望的眼神。

这个结果与他们预想的礼遇完全不一样,大大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他们回到了刘璋安排的住所,法正抓起书案上的竹简,狠狠摔在地上。

法正觉得刘璋不思进取,根本就不是发现人才的伯乐。

此后数月,法正常徘徊在益州的街头巷尾。

他望着商队满载蜀锦出川,听着茶楼上说书人讲英雄故事,时刻准备另寻明主。



他在回住所的路上,他驻足望着岷江的奔流的江水,转身对身旁的孟达说道:“此非久留之地,天下英雄,岂止刘璋?”

于是,他们计划着离开刘璋,重新寻找一位有着一统天下抱负的君主。

后来,在几经辗转之下,法正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



定军山下的关键谋划

后来,法正跟随着刘备攻打汉中。法正在汉中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刘备集团争取到了战略主动。

当时,定军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法正身着披风登上瞭望台。

远处曹军的军营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法正关注着曹军的动向。



他观察到夏侯渊亲自监督修建的营寨,从表面上看去虽然固若金汤、无懈可击,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主将轻敌冒进。

于是,法正邀请主公刘备与黄忠前来议事。

他慢慢地打开地图,重点指着张郃驻守的广石和夏侯渊的走马谷。



法正分析道,夏侯渊勇而无谋,如果假装攻打广石,他肯定会分兵救援。

那时,等待其营中空虚,便可趁虚而入。

三日后,蜀军战鼓骤响。黄忠率精锐猛攻广石,军队的士气十分高涨。



法正站在半山腰向远处望去,一直盯着走马谷方向。

当探马回报夏侯渊果然派遣部分军队增援时,他突然向刘备汇报道:“主公,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行动了。”



刘备猛地起身,立马发出命令:“传我将令,全军突袭走马谷!”

法正拄着竹杖站在山巅之上,清楚地看到黄忠的骑兵冲入了夏侯渊的营寨。

黄忠凭借着英勇的表现,顺利地斩杀了夏侯渊。最终,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



事后,当得知曹军战败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法正的计谋时,曹操没有生气,反而对法正赞赏有加。他觉得法正真的是一位可怕的对手,特别坚韧,还尤为擅长制定谋略。

可见,法正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让敌对方都对自己赞颂不已。这边是后期惊才绝艳的法正。



可惜的是,法正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早早地就去世了。

公元219年,法正病逝。刘备、诸葛亮悲痛不已。曹操得知后,不禁感叹:自己努力招揽英才,唯独得不到法正啊!

总之,如果法正仍然在世,三国历史格局或许会被改写,到那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