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 刘金 文/图)春风拂过广袤的大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息。4月24日上午,阳光洒在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全国主流媒体杨凌行主题采访活动在这里盛大启动。来自全国20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相聚在中国农科城杨凌,深度挖掘这片土地上农业现代化的精彩故事,探寻那神秘而令人期待的“杨凌密码”。
在农科城 看种业“芯”突破 农田“智”变奏
四月的杨凌,麦浪翻涌如翠,科技与田野在此交融共生。在这里,实验室的基因密码与温室的数字指令协同跳动,田间地头的丰收喜悦与工厂车间的价值跃升交相辉映——杨凌,正以顶天立地的姿态,谱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先正达集团杨凌技术中心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商业化育种创新平台。“这里一年可完成4~5代玉米种植,配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除草剂性状的导入效率提升了25%。”先正达集团杨凌技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自2022年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在此揭牌后,先正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推动生物育种技术的高效研发与应用,将数字化育种技术推向田间,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先正达集团杨凌技术中心不远处的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项目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工作。这座由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西北最大种业设施项目,即将在今年6月竣工投产。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生产种子2800余万公斤,推广面积超1170万亩,为陕西乃至全国种业自主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圣女果栽植区,无土栽培的圣女果仿佛挂在空中的“红灯笼”。这里采用荷兰吊挂式无土栽培模式,种植无限生长型小果番茄。这种栽培模式优势显著,番茄生长势强,抗早衰能力突出,每串果实数量在12~16粒之间,大小均匀,圆润饱满。
在奶油生菜育苗和种植区域,一套现代化的种植流程映入眼帘:育好的幼苗被放置在传送带上,移栽机精准地将幼苗自动放进种植池,随后依托自动助推单元,种苗从北边缓缓被推至南边……从种植到采收,整个过程仅需30天,全程实现自动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智慧农业的“黑科技”不止于此。
带着“火龙果不是长在南方吗?北方怎么也能种得这么好?”的疑问,记者采访团走进了陕西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只见连片设施大棚内,火龙果苗正舒展着厚实的翠绿枝条,呈现出盎然生机。“实现‘南果北种’的关键在于设施农业技术创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火龙果产业研发中心主任牛永浩介绍。在种植过程中,团队不断优化设施,探索出拱棚双膜、拱棚三层膜,创新出不用覆盖棉被的大棚保温栽培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在北方多个省市推广应用。
良田良种双突破 农科文旅双轮驱动
走进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从土壤的“基因图谱”到作物的“逆境突围”,一场关于良田与良种的科技革命正在上演。
4月25日,步入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的“耕地质量与土壤”主题展区,脚下是一幅覆盖全国的土壤类型分布图,如一幅大地的“生命图谱”,展柜中陈列着68份特殊土壤样本。在智慧芯农业展区,展馆中央的沙盘模型勾勒出未来图景:无人农机巡田、养殖牲畜粪便发酵成有机肥、新能源利用、作物有限空间种植等最大限度发挥农田价值。在小麦研究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内唯一参与单位完成了普通小麦参考序列,攻克了小麦遗传学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此外,实验室系统揭示了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机制,率先发现其毒性变异途径,为抗病育种开辟新路径。针对旱区农业,实验室探明了西北旱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菌群分布规律,建立国际最大旱区土壤微生物资源库,破解了微生物与养分协同难题,相关技术支撑旱区作物大面积增产。
4月25日,记者走进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宽阔平坦的通村路、干净整洁的村庄街道、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向人们展现着“村落皆风景,乡村入画来”的美好景象。田西村打造的休闲旅游板块,既充满童真童趣,又不失田园趣味。村内打造了“田西欢乐谷”“田西花谷”等多处景观小品,组织策划了“科技油菜花旅游季”“田西萌宠嬉游文化艺术节”等特色休闲游活动。
今年是杨凌示范区创建“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和“乡村全面振兴标杆区”的开局之年,杨凌示范区将持续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