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生产过程中加大信息化管理,这也是库车棉花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数字棉花建设项目建成运用后,通过手机APP,棉农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作物长势监测,还可以按作物生长需求进行浇水、施肥,可以降低棉花水肥管理成本,实现降本增效。”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赵鸣泽说道。
4月22日,在库车市墩阔坦镇的数字棉花建设基地,基地示范田边已经架起了大气植物生长检测仪、虫情检测仪、孢子检测仪等设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和新疆新桥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示范田内安装土壤墒情检测仪。这些设备的安装将成为示范田棉花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千里眼”和“听诊器”,对棉田土壤墒情、作物的苗情、田间的虫情和气候的灾情进行监测和提示。
库车市数字棉花建设项目主要依托于新疆新桥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智能化数字应用平台,该平台由该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研发打造,利用安装的土壤墒情监测设备、气象观测设备、虫情监测设备、苗情观察设备及孢子粉监测设备,配合智能水肥一体机和田间电动阀,组成数字棉花智能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智能传感系统、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可达到远程控制灌溉、施肥以及化控,实现水、肥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棉花精准管理。与此同时,新疆新桥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库车市墩阔坦镇数字棉花建设基地开展盐碱地改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通过使用土壤改良剂等手段,提升棉花的质量与产量。
目前,库车市数字棉花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以水肥一体化、田间自动化、农业四情监测以及空中遥感无人机等综合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数字应用平台搭建工作。部分区域已完成相关设备的初步安装与调试,为后续数据收集及应用奠定基础。
新疆新桥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水务负责人扈纬禄说:“田间布置的硬件设备以及空中遥感无人机已投入使用,已启动棉花耕种、管收数据以及土壤、气压、气候等综合数据的收集工作,数据的分析与组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完善系统需要3至5年的数据积累,目前正处于数据积累的起始阶段,虽尚未完全形成完善的数据库,但已初步建立数据框架,持续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类,这些数据后期可为棉花生长大模型构建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库车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优质棉花产区,常年植棉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左右,是传统的优质棉种植地,数字棉花建设项目的应用与推广将有效推动库车市棉花产业优质高效转型升级,提高广大棉农收益,为棉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