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025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安波福中国举办媒体技术交流会,围绕“中国化、本土化”战略,分享了其在智能驾驶、供应链管理、软硬件协同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主动安全与用户体验中国区总经理唐海宜、ADAS工程总监张磊等多位高管出席,回应了行业关注的芯片供应、成本控制、技术研发等热点问题。



地缘政治与关税因素给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带来诸多挑战,芯片供应问题首当其冲。对此,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表示,尽管存在成本压力,但安波福有完备的应对方案。公司推进软硬件解耦,拥有成熟的本地化芯片解决方案,能灵活切换不同芯片与系统。此外,安波福在全球 50 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制造基地,积极搭建本地化产业链,尤其致力于在中国打造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因此对避免芯片短缺危机充满信心。

“软件定义汽车” 的浪潮下,成本控制成为关键。安波福凭借多方面优势破解 “好东西不便宜” 的难题。从系统设计源头,融合方案便充分考虑性价比,用一个芯片兼顾智驾与座舱功能。强大的团队创新能力,得益于在中国大量的技术与人才投入,为实现极致性价比产品提供保障。中国速度也不可或缺,快速迭代技术与想法,让产品紧跟市场需求。深度国产化战略借助庞大的本土供应链体系,通过全球采购进一步降本,在材料成本控制上取得显著成效。

智能驾驶领域,“智驾平权” 成为行业热词,张磊表示,安波福已布局全栈技术,传感器、硬件、软件均进入量产阶段。“本土团队正开发更贴合中国复杂场景的智驾方案,例如端到端ADAS系统即将落地。”他同时指出,安全是智驾的核心底线,安波福坚持克制宣传,避免误导用户。



L3 级自动驾驶量产的话题备受关注,安波福也有自己的思考。唐海宜强调,安全是高级辅助驾驶的核心,随着系统架构、软件、算法等全方位融入安全考量,高级辅助驾驶发展前景广阔,但需政策法规支持。对于 L3 级自动驾驶是否必须配备激光雷达等更多传感器,行业尚无定论,安波福会基于安全与用户体验综合评估技术路径。

此外,48V电子电气架构成为讨论焦点。沈国樑指出,48V系统是智能化与电气化的必然选择,“其高电压特性可支持更大功率需求,头部车企已率先应用,行业标准逐步成型。”

安波福对智驾科技(MAXIEYE)的股权投资是其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杨晓明指出,这一投资旨在打造中国自主可控产业链。双方在出海业务上协同合作,安波福凭借海外布局优势,与 MAXIEYE 共同开发平台,实现互利共赢。未来,双方将继续探索合作机会,打造更具性价比的平台产品,但 MAXIEYE 作为独立公司,也可自主开展业务。

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经济环境波动与地缘政治影响下,发展备受关注。杨晓明认为,安波福 “在中国,为中国”、赋能中国汽车出海的战略坚定不移。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安波福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建设智能化、数字化黑灯工厂,强化技术中心建设。

在维护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安波福一方面依托全球化布局优势,助力中国企业出海;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本地研发创新能力,赋予本地团队更多权力,让风河等团队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软件。目前,安波福助力中国企业出海主要聚焦 “一带一路” 和欧洲市场,虽然北美市场暂时需求不明显,但未来会根据客户需求和产品发展情况适时布局。

谈及软件与硬件营收,杨晓明透露,目前安波福软件营收占比虽仍低于硬件,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汽车行业,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软硬件解耦使得软件可单独销售,部分中国自主品牌已采用安波福设计软件并自行生产硬件的模式,未来软件销售有望持续增长。



安波福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有诸多成功经验。公司打破传统 “矩阵式” 管理模式,充分信任中国团队,给予其更多决策权。中国团队积极创新,敢于开展全球领先的技术项目,将风河引入汽车行业便是典型案例。在供应链方面,中国供应链技术迭代快、成本竞争力强,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出海步伐加快,正积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交流会尾声,唐海宜与张磊就智驾系统的场景覆盖与人类驾驶行为学习展开探讨。目前,安波福智驾系统聚焦L2级,以“人控为主”确保安全,高速场景覆盖较成熟,城区场景仍在突破。“接管率”是核心指标,需通过数据迭代持续优化。

对于“90%人类驾驶行为不值得学习”的观点,张磊解释,智驾模型以机器语言训练为主,人类数据需经严格筛选。“目标是打造超越人类的安全驾驶范式,而非简单模仿。”

从芯片自主到智驾落地,从成本控制到全球布局,安波福展现了一家跨国企业在本土化与技术创新间的平衡之道。面对地缘政治与行业内卷,其“长期主义”战略或将为智能汽车时代提供更多可能性。正如杨晓明所言:“短期挑战终将解决,唯有坚持核心方向,才能持续领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