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能源、智能化为特点的新汽车,在过去几年里,跨国车企的发展落后了。这个过程中,大家一直在问:他们为什么落后?什么时候能赶上?靠什么赶上?今天再回头看,这个问题,正在慢慢有了新答案。
正在举办的上海国际车展,是一个观察变化的好窗口。
今年的车展,跟往年相比,变化特别直观。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冷热差”明显缩小了。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的展台总是人山人海,传统车企,尤其是跨国车企的展台却显得冷清不少。今年不一样了,无论是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等,每一家展台的人气都有明显回升。展台上不仅有新车型、新技术,还有一些过去只有新势力在讲的新概念、新体验。
这一“冷热差”变化的背后,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跨国车企正在加速追赶。
我的直观感受是,这一轮追赶,不只是“数量上”堆出来的,不只是车型多了、产品发布快了,而是开始有了“质感”。不少跨国车企的展台,走进去,真的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感觉,跟当年新势力第一次给大家带来的冲击感,颇有几分相似。
当然,细细想想,这背后也说明了另一层变化——新势力的创新势能在减缓。一个在提速,一个在减速,这种此消彼长,很值得琢磨。
新汽车这条路,是从中国开始的。通过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换道,中国汽车产业率先完成了认知和技术的跃迁,获得了先发优势。实事求是地说,一开始,跨国车企对这种变化的敏感性不高。这导致他们还停留在传统优势的惯性里,结果是“人”还站在舞台中央,话筒已经被人拿走了。
去年,奔驰全球CEO康林松在与中方团队开会时不断在问一句话:“话筒拿回来了吗?”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背后透露的焦虑和变化,耐人寻味。今年,康林松和宝马全球CEO齐普策都频繁现身中国,不仅是为了上海车展,还专门安排了不少交流和调研。细节值得注意——这已经是他们今年第三次来中国了。
为什么这么频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越来越清楚:新汽车时代,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只是份额问题,而是决定全球布局成败的关键。
回到跨国车企自身,在我看来,新汽车领域跨国车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油改电”——简单理解为换了个电池,但还是老套路造车;第二阶段,是“油改电2.0”——开始认真打补丁、改平台,想通过优化来适应新趋势,但骨子里逻辑没变;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跨国车企选择了重新定义自己:全新的平台、全新的供应链、全新的用户思维,真正意义上“从头开始”。今年上海车展展出的奔驰、宝马、奥迪等的新车型,之所以能引发关注,就是因为大家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看到了那种真正对未来的想象力。
这里要特别提一句,如果说第一阶段跨国车企没把中国当回事,第二阶段是没意识到新汽车本身的颠覆性,那到了今天第三阶段,他们才终于真正感受到了:新汽车不是一场对传统汽车的革新,而是一场革命。
更有意思的是,跨国车企高层的表态也发生了变化。康林松说:“在中国能做到的,在全球其它市场没有做不到的。”齐普策说:“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创新的市场,是宝马的第二故乡。”这样的认识变化,背后其实是对中国市场角色的重新定义。
我始终认为,从硬实力来看,跨国车企从来不缺专业人才、技术储备、资金支持。真正卡壳的,是认识和态度。这几年,每次跟跨国车企高管们交流,都能感受到:他们真的越来越重视中国了,越来越懂新汽车了。
在这场追赶中,有两家跨国车企特别值得单独讲一讲。
一个是大众。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新汽车投入,无论时间还是规模,都算是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合资公司的中方团队也非常给力。问题在于,大众什么时候能真正形成合力,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品牌形象?这是外界普遍关心的,也是大众必须给出答案的。
另一个是通用。这次车展期间,上汽通用连续搞了三场主题活动,这种频率,在它近两年低谷期中极为罕见。更重要的是,这些新产品、新技术,大多来自合资中方的努力。那么问题来了——外方呢?外方接下来打算怎么做?新汽车面前,看合资企业,不只是看产品,还要看态度、方法和决心。这一次,通用汽车方面,恐怕很难再回避这些外界的拷问了。
无论如何,在当下的新汽车时代,跨国车企的变化已经是现在进行时了。他们正在加速追赶,但能不能彻底赶上,还要看他们是不是能真正转变思维,真正融入新的规则。更何况,新汽车又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就像我们昨天对新汽车的认识还集中在智舱、智驾,今天新汽车就是汽车机器人了。跟上这样的变化,无论是跨国车企还是中国造车新势力,都是全新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跨国车的赶上来,不只是赶上中国新势力车企那么简单的事。新汽车,中国只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舞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