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到上海,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它蓬勃的活力——不仅是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还有街头那些充满设计感的汽车,无不展现着中国市场的创新与时尚。


此次上海之行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与我们在上海的设计师团队深入交流。这支优秀的团队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本土的设计人才,其中一位是外籍设计师。我们的设计师团队对于宝马非常的重要,他们正为宝马全球车型的未来设计注入独特的中国视角。

我提问到霍伊顿克先生,在目前数字化与电动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宝马用什么样的设计去传承和保持宝马的DNA?


霍伊顿克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在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中,BMW始终坚守品牌DNA的核心——纯粹驾驶乐趣。这次上海车展我们带来的新世代驾趣概念车就是最好的证明,它既拥有长续航和快充这些电动化优势,更保持了只有宝马才能提供的卓越性能。在数字化方面,我们创新地开发了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让驾驶信息自然地融入驾驶者视野,通过方向盘就能实现直观交互。这不是简单的科技堆砌,而是让数字化真正服务于驾驶体验。宝马可能是最早实现这种完美融合的车企之一,我们会把设计理念整合到未来全系量产车型中,用技术创新来升华驾驶乐趣。

在新世代车型上,我们通过内饰设计就能看出这种坚持。我们采用了更加简洁、清爽的线条,同时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让车内空间像家里的客厅一样舒适,而不是传统的机械感。这种设计理念也体现在我们对材质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包括中国消费者在内的全球用户需求。

一个重点是辅助驾驶系统。中国消费者对这项技术非常关注,我们在新世代车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是,我们把决定权完全交给驾驶员,由他们自主选择何时使用辅助驾驶,何时亲自操控。实际上在欧洲市场也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一直自己驾驶,有些人喜欢体验驾驶乐趣,有些人则更愿意让车辆辅助操作。

我想强调的是,宝马对性能的追求不仅仅是“快”,更重要的是“准”。以我的家乡荷兰为例,那里的高速公路限速只有100公里/小时,但宝马依然很受欢迎。这不是因为车速能开多快,而是因为精准的操控和敏捷的响应速度。这正是宝马驾驶乐趣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在新世代车型上继续坚持的方向。


关于新世代车型的设计,从不同角度都看到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如何平衡创新与传统,让宝马车迷接受这样的突破性设计?霍伊顿克先生这样回答道

首先,追求经久不衰的设计美学。一款新车不仅要第一眼给人惊艳之感,更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要让人耳目一新,也要百看不厌,这也是我们最根本的设计初衷。

其次,在技术层面,新一代车型需要整合大量传感器来支持先进的驾驶辅助功能,这对前脸设计提出了新的工程要求。


最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坚守宝马的品牌辨识度,依然想保留前脸宝马这样的高辨识度,确保人们能一眼认出这是辆宝马。比如在新世代车型上,我们延续了1965年1800车型的竖状双肾格栅设计,但创新地采用发光元素与大灯相连,而在轿车上则采用横向格栅设计,强化运动跑车的视觉张力。

同时,我们还贯彻了可持续设计理念:通过减少零部件数量、用灯光效果替代传统镀铬件等方式,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循环利用潜力。这些创新既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进化。

以平行四边形中控屏为例,它延续了宝马现有屏幕的核心交互逻辑,包括导航地图在前、可切换应用在后的布局,所有用户熟悉的功能和操作方式都保持不变。只是屏幕变得更大了,多出来的显示区域不会改变您的使用习惯,老用户完全可以无缝过渡。

在交互设计方面,我们充分研究了用户对物理按键的需求。方向盘左右控制区完全保留了宝马经典的布局:左边控制自动驾驶,右边是音量和接打电话,这些按键的位置和功能都与现款车型完全一致。中控区域我们新增了一个快捷菜单栏,可以快速调出空调等常用功能。同时在下部操作台保留了更多实体按键,确保重要功能都能直观操作。

这种设计既引入了创新元素,又充分尊重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屏幕变大但操作不变,新增功能但保留按键,让新老用户都能轻松上手。我们相信这样的平衡能够很好地解决创新与习惯之间的过渡问题。

宝马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即使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也能呈现出蓄势待发的动感姿态。这不是简单的静态雕塑,而是充满能量与张力的艺术呈现。这种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背后,蕴含着宝马深厚的设计哲学与精湛的工艺技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