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明 孙辰龙
徂徕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山东南侧,又称龙徕山、驮来山。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徂徕山的徂徕书院(也称泰山徂徕书院)乃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曾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四大书院之说为南宋宰相范成大最早提出,他在《骖鸾录》一书中说:“诸郡未命教时,天下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徂徕书院的建立、发展和扬名,都与“宋初三先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徂徕书院与“宋初三先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宋初三先生
北宋孙复、石介、胡瑗三人与范仲淹有密切交集,皆力学笃行,开理学先河,后世尊之为“宋初三先生”。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石介)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徂徕书院的主要创始人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县商王村(今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北望村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欧阳修曾评价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
石介于26岁那年进士及第,登上仕途,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幕职官期间,也就是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经由北宋进士士建中引见,结识了“流落京畿”的孙复,两人一见如故,直以韩、孟在世相许。第二年,孙复由石介引领来到泰安,开始聚徒讲学,石介崇拜谦恭有礼,率任城张泂、乡人李蕴等一同拜孙复为师。两年后,孙复又在岱庙东南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孙复名之为“信道堂”,旧址就在现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孙复在《信道堂记》中说:“予丁丑岁秋九月作堂于泰山之阳,明年春,堂即成,以是道处是堂,故名信道堂。”
宋庆历元年(1041年),石介居家守丧期间,在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泰山孙明复(孙复)、石守道(石介)三人。”
孙复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以继承儒家的“道统”自居,特别推崇董仲舒、杨雄、王通和韩愈。孙复标榜“尊王”,大讲“尊尊”“亲亲”,强调臣对君、子对父的绝对服从,谴责“乱臣贼子”及一切越“礼”的行为。他的这些主张正迎合了北宋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当范仲淹、富弼向宋仁宗推荐孙复后,仁宗皇帝不仅擢用了孙复,而且当孙复年老病重时,还“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就复家得书十五万言,录藏秘阁”,并“特官其一子”。
孙复泰山讲学,四方学子趋之若鹜,文教兴盛,教学相长。当时朝中一些大臣,如欧阳修、李迪、杜衍等人都与徂徕书院关系密切。真宗、仁宗两次拜相的李迪还将侄女嫁给孙复,在当时传为佳话,《西厢记》中“相女配夫”情节即写此事。
宋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守丧期满进京,做了国子监直讲。同年十一月,在范仲淹、富弼的推荐下,孙复也做了国子监直讲,徂徕书院至此停止了讲学授业活动。
至死耿直率真的石介
石介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之前的活动,史传不详。据泰山文化学者周郢考证,今有宋代石刻,可补其缺。1970年于肥城市东向镇南庄村南出土北宋李穆(北宋大臣)夫妇墓志铭,其中《李穆墓志》云:“公讳穆,字和之,姓李氏……公幼孤特立,孝笃学,与石介先生治经徂徕山。天圣五年(1027),明经擢上第。”李穆妻《任氏墓志铭》中则明确揭示出其读经处名为徂徕石室。据此证实,李穆少年时曾与石介“治经”于徂徕。
治经学习之处名曰“徂徕石室”,非仅言屋为石构,实取汉初蜀郡守文翁石室立学之典。后世多用作学舍之别称。这就是说徂徕石室虽无“书院”之名,但已具书院之实。徂徕书院教育之始,实可追溯于此。
那么在徂徕石室聚士子讲学者,其又系何人呢?在姜潜(北宋学官。北宋奉符、今山东宁阳人,曾跟随孙复、石介徂徕书院学习。)所撰《宋故李公侍郎墓表并序》中留此讲师之线索,知李穆所师者,即姜潜之父,姜潜之父为何人呢?据道光刊本《泰安姜氏家谱》所载,姜潜之父名綋,李穆之业师就是此公。
姜綋于天圣初年以“五经教授”于徂徕,邹鲁名士如李穆等皆景从之,其举可视为徂徕书院之先声,对孙复、石介后来办书院有重要影响。而泰山姜氏自五代入宋,“既多名士,又出显官……”,实属名门望族。
石介有典型的山东人的豪爽性格,“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一》)敢言直谏、大义凛然。由御史中丞杜衍推荐,本应为御史台主簿,却因他上书皇帝妄议“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罢而不召用,这是石介政治上受到的第一次挫折。他还曾上书直谏宋仁宗,指责仁宗宠幸美女,饮酒无度,钟鼓连夜。致使仁宗心中很不高兴,大有新账旧账一起算的味道,虽有杜衍推荐,却是罢而不召,不被重用。
石介曾写诗抒发心中不平:“大匠构厦屋,取直弃曲木。如何官择人,弃直独取曲。”后因父母相继谢世,他只好守丧在家。当时,外族入侵,西北边疆烽火连天,石介身居徂徕,心忧天下:“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偶作》)也就是在此时,他创办了徂徕书院,传播自己的经国治学之道。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丁忧期满,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为国子监直讲。第二年,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被仁宗器重,委任实施“庆历新政”。石介得知后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大唱颂歌,他写下《庆历圣德诗》,盛赞革新派,大骂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得罪了夏竦等人,自此两人结为死敌。正如孙复提醒石介所说,灾祸从此开始。果不其然,夏竦为解心头之恨,首拿石介开刀,全面打压革新派,他命家中佣人模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图谋废掉仁宗另立新君。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又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外放,石介也成了“朋党”,主动要求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自此石介精神受到巨大刺激,恹恹不振,未到任所便病死家中,草草下葬,终年41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还不解恨,欲置所有革新派于死地。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查抄出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夏竦等人借题发挥,向仁宗告状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了,富弼做内应,意在谋反。夏竦等人要求开棺验尸,宋仁宗便两次派员去开棺验尸,参加石介丧事的数百人集体作保,证明石介已死,才幸免开棺。此事轰动朝野上下。
欧阳修对此气不过,含泪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石介死后,他的妻儿也受到牵连,被羁管他州,流亡数年,靠人接济度日。21年后,石介方被移葬于桥沟祖坟,欧阳修含泪撰写了墓志铭:“……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至此,石介才得以安息。
孙复在泰山不止八年
宋景祐二年(1035年)冬,孙复(北宋理学家,人称“泰山先生”)应石介之邀至泰山讲学,至庆历二年(1042年)召为试校书郎、国子监直讲。现在业界一般认为,孙复居泰山前后共八年。
但据泰山文化学者周郢教授考证,孙复在泰山讲学之前,就有长时间泰山行迹。据元祐初年(1086年)毕仲游《理会科场奏状》,又据绍圣元年(1094年)朱长文《春秋通志序》,按两文一说“三十年”,一说“四十年”,虽有小异,但皆与“八年”时差巨大。
孙复早年生活虽史传不详,但方志中尚有行迹可证。明天启《新泰县志》卷六《人物·侨寓》云:“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人,因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王发微》十二篇。……今县治西南十八里,有庄名孙村,故老相传,以为复之读书泰山也,实家于此。”乾隆《新泰县志》卷七《古迹》云:“孙村:县西南,孙明复读书泰山,遂家于此,故名。”又清初新泰知县卢綋《孙明复先生祠记》称:“邑西南乡有所谓孙村者,盖因先生得名也。”杨继芳《平阳日记钞》云:“曝书山(今新泰城北金斗山)……为孙明复读书处,石壁有遗刻,风雨蚀晦,渺忽不可识矣。”清王轩《新泰杂诗·其七》即咏孙复遗迹:“独抱麟经契素王,东州师弟亦恢皇。龟山梁甫空苍翠,谁辟先生旧讲堂。”可见孙复曾寓家新泰应无疑义。
若再进一步追溯孙复身世,其祖上乃与泰山地域有关联。据山西临汾清代所修《闻喜岭东孙氏家谱》,孙复系孙权二十五代孙,其曾祖在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从山东郓州被掠,驱至山西平阳。郓州即今东平,孙复祖上自斯地被掠,或即本州之民户。孙复死后,葬“郓州须城县卢泉乡之北扈原”,疑因其旧家在郓之故。因此,孙复故乡在泰山附近,其早年浪迹四方,弱冠岁(大中祥符间)曾一度回访故乡,寓家新泰,实有可能。综上所述,孙复在泰山不仅仅是石阶邀他讲学的那几年。
胡瑗未在泰山和孙石二人读书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如皋县(今江苏省如皋市)人。北宋学者、理学先驱。自南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述胡瑗曾孙胡涤之说,谓瑗“布衣时,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自此“宋初三先生”同读泰山说遂盛行于天下。但经泰山文化学者周郢教授考证,孙石胡同读泰山实属误传,并非史实。
胡瑗读书“泰山”,实为读书“泰州”之讹。胡瑗原籍泰州如皋县,对此康熙《江南通志》有记:“读书堂,在泰州东北八十里景德寺东廊。宋天圣中,富弼随父任,与胡瑗、周孟阳同读书于此。……”一字之差,相隔甚远。
原来南宋之初,泰州城边也筑起一座泰山,遂成为该州第一胜迹。万历《泰州志》卷一《形胜》首列便是此山:“泰山,州治西门内,髙五丈周百二十余丈,以州名名之。”又道光《泰州志》卷三《山川》云:“泰山,在州治西门内。”由于古人撰文习惯标举山川为城邑之代称,入南宋后,由于此一“泰山”成为泰州地标,世人遂将胡瑗“读书泰州”雅称“读书泰山”。又因此“泰山”与东岳重名,而后者又是孙、石书院肇兴之地,于是再衍生出孙石胡同读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十年不归。得家问,见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今人名其投书处为“投书涧”等系列之说,真可谓讹传误传。
宋人在泰州泰山建安定书院,祀胡瑗,明代改称“泰山书院”。南北两座泰山书院,都与胡瑗发生联系,亦可称为一段历史趣话。
不管怎么说,孙复、石介、胡瑗三人直接与徂徕书院或隔空与泰山徂徕山发生联系,都以教育和学术实践回应了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重塑了儒学的社会功能,三人堪称“理学先驱”。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