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精神与文本实验的双重适配
——以沈荣均《苏东坡的理想国》为例
文/庞惊涛
无论是学术还是通俗角度,苏东坡传记在当下要出新已经很难了。但作家沈荣均的《苏东坡的理想国》却在深度探究东坡的人本主义精神方面有了可喜的拓新。
而从其传记文本的实验性来看,该书既遵循了学术传统,又充分调度中西比较法,更以文学统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多种学科,使这个传记无论在探究东坡的人本精神还是文本的实验上,都呈现出极强的适配性。
关于东坡的人本精神,士大夫的古典理想、作为文人和官员一体的当代精神以及作为个体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在本书里也是高度适配的。这个穿越了时空关系的适配度,可视为沈荣均架构东坡传记的一个观念革新。就士大夫的古典理想这个层次而言,本书诸章皆有不同程度的讨论。但这并非评传式写法的路数,而是试图以一个眉州后辈的身份,和东坡进行的灵魂沟通,因此更侧重于心理学层面。普遍认知和常识性的理解认为,东坡作为士大夫要和皇帝共治天下以及“政虽无术、心则在民”的古典理想,来自父亲苏洵的政治观念影响和母亲程夫人的言传身教。但本书却一再强调东坡这个士大夫的古典理想的自我养成及其过程——这就必然回到本书高扬的主旨:以灵魂贴近的方式,以草木风物为载体,以一步一步导向精神还乡为写作路径,揭示东坡的“理想国”。
探讨士大夫的古典理想,根本目的在于,要提炼东坡人本主义的当代精神。文人和官员互绑与互嵌的一生,这样的两位一体多大程度上成全了东坡,又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了东坡?沈荣均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致力于对东坡人本主义的当代精神的探寻,让这个东坡的传记文本有了贴合时代的气质。为此,沈荣均费了极大的心力,请出了现代和当代语境下的众多文人、政客、哲学家、经济学家,他们在东坡每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口,和东坡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今人的视觉,礼赞东坡古典理想中的当代精神,礼赞东坡在历史环境中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这样的人格魅力,环顾东坡同时代的人,几乎很难找到相近者和相似者。这个传记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东坡,是早生了千年的当代穿越者。因此,他的孤独不可避免。
苏轼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但问题也随之产生。用形式主义、躺平这样的当代语辞,来解构“之乎者也”语境下的东坡,是否就是为了阐释东坡的当代精神而刻意为之?当代性一旦密度过大,便不免有用力过猛、解构过偏的嫌疑,沈荣均甚至在开篇第一章里,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古代士人”与“现代人”,都能从“创世的辉光”中,获得观照的价值体系。理解沈荣均近乎参禅的叙事逻辑,东坡既是“古代士人”的代表,却也是“创世的辉光”的生发者;而我们这样的“现代人”,既是价值体系的观照者,也是东坡精神遗产的继承者。因此,理解沈荣均在本书里大量的当代性语辞及其生发逻辑,固然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但写作观念和宗旨取法的革新恰好构成了本书的一大亮点。
关于文本的适配度,本书在遵循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又努力跳出学术标准的约束,使文献的征引以及阐释需要的文献佐证,呈现出散文式传记的“散漫”形态——这固然考虑到了文本的接受问题,但何妨看成作者对学术传统的态度:遵循传统而不依循规约。不是为了追寻文本的摇曳多姿,而是学术传统要尽力为文本的意识流动服务。作为方法论的一种,中西比较法也是本书在文本适配度上的一个亮点,尤其是通过对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为探寻东坡的精神原乡和还乡——即东坡“理想国”的核心指向提供学理的支撑。自然地,这一比较,也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阅读理解张力,为人性还原东坡尤具“造化”之功。
俯瞰三苏祠 张直 摄
最后再从文学统合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适配度这一点来考察,沈荣均在本书中有很多让人豁然开朗的创见和思辨贡献,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的调度最见功夫。举两个例子,一是对“乌台诗案”本质的阐释,沈荣均从活字印刷术的成熟出发,敏感地注意到科技进步对重构社会话语体系带来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诗案的本质在于,皇权与政敌结盟,对东坡无意中参与的新型文明秩序产生了陌生感和恐惧感。另一个案例,则来自他对王安石和东坡二人根本的不同的分析。在沈荣均的笔下,王安石作为一个“逻辑崇拜者”的形象,和意气自舒的东坡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在本书中清晰呈现。
然本书的不足似乎也不容回避,即作者以一个眉州后学身份,几乎全程仰视的写作心态和行文路径,使东坡的“理想国”充满了神性色彩,而以草木隐喻的人性部分,则显得有些乏力,甚至缺少主张。我坚持认为,关于东坡的当代阐释,无论是学术维度,还是文学维度,东坡神性的那一部分光必须淡下去,东坡人性的那一部分光,才会亮得起来。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