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阆中市,现由四川省南充市代管的县级市,在明代是保宁府的治所,素有“巴蜀要冲”之称,被唐代大诗人杜甫赞誉为“阆州城南天下稀”

自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到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不到八年的时间里,大明寿王朱祐榰曾短暂居住于此。据考证,寿王府位于阆中城内西南隅,即今城西阆中中学一片。

寿王府阔为四里,迁移军民居室千余家,徙县学、寺观、庙宇、公署数十区,造宫殿房屋八百五十间。饶有林园花木之盛。—《旧通志》


阆中古城

那么寿王殿下为何只在四川待了八年?后来搬去了哪里?他这一生都有哪些故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就藩四川的曲折历程

朱祐榰,生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十一月十二日,宪宗朱见深第九子,生母安妃姚氏。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七月行冠礼,八月封为寿王。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八月,进士路麟、徐浤等人被封为翰林院检讨,侍奉寿王等亲王读书。然而这些人之中只有路麟乖乖就职,其余九人闹将起来,不愿意去王府做官。


国子监

明代中期的亲王,早已不复开国之初的意气风发,成了混吃等死的代名词。因此有抱负有志向的进士,自然也不愿跟着他们混。据说徐浤领着人来到吏部,堵着尚书耿裕群起而攻之,认为他“铨选不公”。最终当朝皇帝孝宗朱祐樘大怒,将徐浤等人悉数罢黜为民。

送吏部查例发遣,且引成化初进士周鉴选崇府教书称疾不出,及教官夏瓒酗酒为民事,具狱以闻。上以浤等诋毁大臣,免赎罪,照前例俱发为民。—《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一》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四月,朱祐榰离开皇宫,出居诸王府,开始为之国保宁府做准备。原本寿王殿下心心念念的封国是袁州(今江西宜春),当地有司吓个半死,苦苦以“袁州不堪为言”。孝宗随即下旨改为广信府(今江西上饶),但最终定在了保宁府。


紫禁城皇宫

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十二月,英国公张懋充正使,武英殿大学士刘健充副使,持节册封东城兵马指挥徐谕之女徐氏为寿王妃。为了这场婚礼,孝宗特命支太仓银一万二千两以助之。

  • 就藩之前的闹剧

明代第一次大规模亲王就藩,发生在洪武年间。当时诸王大多分封在边疆,随行护卫将士众多。比如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就藩西安和太原之时,随行的秦府护卫三千七百余人,晋府护卫三千二百余人。

第二次大规模就藩的亲王,是仁宗朱高炽诸子:郑王、襄王、荆王、淮王和梁王,时间则在明宣宗宣德年间,封国则位于长沙、建昌、韶州、安陆等长江沿线,用到的船只约二、三百艘。

第三次大规模就藩的亲王,是英宗朱祁镇诸子:德王、秀王、吉王、崇王和徽王,时间则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当时用到的船只数量猛增至七百余艘。


孝宗朱祐樘画像

等到寿王的几位兄长兴王、岐王之国,不但船只数量进一步增加至九百余艘,一路之上还扰乱地方,破坏盐法,引起了朝堂上下舆论哗然。现在轮到寿王之国,朝廷官员认为应该将船只数量降到七百艘。

然而寿王府官员在朱祐榰面前嚼舌根,怂恿他坚持比照兴王、岐王的成例。兵部官员大为愤怒,直接在朝堂上喷口水,最终促使朝廷对于亲王之国的标准重新进行了更定。

比来所用车船,比之宣德、成化中已增数倍。若不立为定制,将来之弊殆有不可胜言者。此后亲王之国,请给船照吉府例,多不过七百艘。官员、军校俱照益府例,军校每四人一车。官员照合得车数,每两银二两四钱。送本府长史司交收给散,令其自雇。—《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五》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九月初六日,寿王来到天寿山,辞别父皇宪宗茂陵、祖父英宗裕陵、曾祖父宣宗景陵、高祖父仁宗献陵、五世祖太宗长陵。此去一别,再无归期。


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

九月十五日,寿王殿下来到奉天门陛辞。孝宗亲自相送,此一去,兄弟之间再无相见之日。

  • 就藩途中的闹剧

阆中位于嘉陵江畔,四川东北部。从京师到保宁府,要沿着运河南下直至南京,然后转长江航线途经武昌,最终才能抵达目的地。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寿王一行刚到临清,就出了幺蛾子。临清位于山东西北部,是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城市。尽管有兴王、岐王的前车之鉴,寿王府官员南下之时仍然一路吃拿卡要,各处州县“不胜荼毒”。比如王府承奉宋祥、赵凤,典膳时俊等人,在德州之时就问当地官员索要贿赂银三百余两。


临清鳌头矶

然而临清兵备按察司副使陈璧是个狠人,鼻孔朝天,对寿王府官员不屑一顾。宋祥等人怀恨在心,竟然在陈璧拜谒寿王之时,指挥王府内使一拥而上,将其打了个头破血流。同时王府军校登岸之后,又进入民房商铺公然抢劫财物,史称“城中为之罢市”

先是寿王之国,本府内、外官承奉宋祥等沿途科索。临清兵备副使陈璧禁之不得,反为所扑。又纵其下损坏军民房屋,抢夺市肆货物。义官胡鼐等奏其事。璧亦奏祥等兴贩私盐无筭,请重加究治。—《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四》

此事由于涉及到亲王,前后调查了一年多,宋祥、赵凤才被押回京师,交由司礼监处治。时俊、王府长史王春等人则仅仅改调别府。由于打的是文官,故而几年以后天灾频繁之际,还有官员就此上奏,将此归结到寿王就藩途中所惹的祸端头上。

  • 就藩之后的闹剧

阆中城西原有凤凰山,本是盘龙山余脉,自北蜿蜒数里而来,自王府之后嶙峋突起,状如舞凤,称龙凤呈祥。山上花木荟蔚,有将相坊、会经楼、观音寺等名胜古迹。结果术士认为王府建于山下,属于“金虎昂首,不利主家”,结果硬生生将凤凰山削为平地。


阆中古城

由于就藩途中的变故,以至于寿王府核心官员几乎被一锅端。而新来的这帮人,显然比原来那批官员水准更为糟糕。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的时候,王府小吏犯事,被保宁府知府抓起来用了“挞刑”,即打板子。长史司官员大怒,请出寿王令旨,找到巡抚巡按四川官员,要求他们教训保宁府知府。这可真是离了大谱,什么年代了?亲王令旨和厕纸还有啥区别?而且文官们还借题发挥,彻底让亲王令旨的作用约等于零。

礼部覆奏:今后凡各王府令旨,请令抚按三司等官会议可行者行之,稍重大者奏闻定夺。其窒碍难行者,令辅导官谏止。毋惊扰有司,贻害地方。上从之,仍降敕谕王,务遵祖训行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五》
迁国德安府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十月,寿王的五哥岐王朱祐棆去世。因其无嗣,孝宗下旨将弟弟运回京师安葬,位于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的岐王府则空了出来。


武宗朱厚照剧照

朱祐榰在保宁府待腻了,经过多年的软磨硬泡,终于得以在大侄子武宗朱厚照即位后,改迁德安府。

正德元年以岐王世绝,改就岐邸于德安。—《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寿王来到德安后,不但拿到了岐王遗留在此三百顷(三万亩)庄田,武宗还把四川万县每年一半的抽分盐银调拨给寿王府使用。

然而朱祐榰犹不知足,还觊觎湖广刘家隔税课局、杨子港东山仑河泊所的课税,遭到了户部官员的强烈抗议,认为这是给官军的俸粮,你这王爷也太贪了。

户部言:“本府祭有常供出之,有司诸税将以给官军俸粮,岂宜轻动?宜移文该府内外辅导官启王如复违例陈乞,必究主谋之人寘于理。”—《明武宗实录卷十二》


武宗朱厚照画像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王妃徐氏去世,寿王随即上奏朝廷,请求在德安及邻近各府挑选继室。礼部认为没有前例,只能在德安境内选妃。但武宗给出了一个理由:“寿王懿亲”,特旨允许。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七月十九日,寿王朱祐榰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曰定,谥法“纯行不爽”“定”,算是一个美谥。由于寿定王无嗣,寿国除封,其棺椁运回京师葬于西山,继妃吴氏则返回京师居住。

吴氏的去世时间不详,但不会晚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因为就在这一年,当朝皇帝世宗朱厚熜第三子裕王朱载坖的王妃李氏去世,皇帝亲自给出了丧仪建议:“如寿定王继妃吴氏例”

结语:从寿王在就藩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在保宁府的表现来看,非常的一般。但他最后之所以能够拿到一个美谥,在于到了德安府之后被一件事所触动。

当时王府校尉当街骚扰百姓,遭到知府李重的惩治。寿王打李重的小报告,结果一位与这位知府素昧平生的百姓刘鹏,竟然千里迢迢赶往大理寺作证。朱祐榰闻讯之后大受感动,就此洗心革面,成为一代贤王。

校尉横撄市民,知府李重抑之,奏逮重。安陆民刘鹏随重诣大理对簿,重未之识也,讶之。鹏曰:“太守仁,为民受过,民皆得效死,岂待识乎!”重卒得白。祐榰闻而悔之,后以贤闻。—《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