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年的金陵皇城,春寒料峭中裹挟着权谋的余温。朱元璋端坐龙椅,指尖摩挲着金册上的纹路,目光扫过殿下的九位藩王。

他们九人正立于奉天殿前,迎接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

在这之中,八位皇子身披四爪蟒袍,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唯有十岁的幼童,身着特制礼服,袖口暗绣着南昌王族的徽印。

他就是朱守谦,大明开国以来唯一不是朱元璋儿子的藩王。

他的存在,仿佛一卷被历史浸染的帛书,既承载着朱元璋对亲情的执念,又暗藏着一场注定倾覆的命运棋局。

那么,朱守谦与朱元璋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何要封朱守谦为藩王?而朱守谦又会怎么样对待朱元璋的“厚恩”呢?



从遗孤到金册郡王

朱守谦的乳名为“铁柱”,承载着乱世百姓对生命的朴素祈愿。

4岁那年,他的父亲在洪都城大放异彩,抵挡住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还吞并了天完军的老巢,江州。

可惜,也正是那一年,朱文正因对朱元璋不满,竟在私下里与张士诚“勾搭”在一起。当朱元璋接到密报时,他暗中派兵擒拿,毫不犹豫的将朱文正囚禁在了桐城。

不久后,朱元璋痛下杀心,将他唯一的侄子,鞭打致死。

好在,朱元璋还是念及叔侄亲情的。他并未牵连朱守谦,反而抚摸着他的后背说道:“你不要害怕,我不会因为你的父亲,责怪于你的。”

然而,在深宫十年,朱守谦却活得如履薄冰。

他本是罪臣之子,却因朱元璋侄孙的缘故,享受着皇子的待遇,就连他的老师,也与朱樉、朱棡无异。

莫大的殊荣,带给朱守谦的并非是“感恩”,而是益发的谨慎。

无论是在皇宫内苑,还是私人府邸,朱守谦都谨言慎行,大气不敢喘。当皇子们嬉笑怒骂时,他更是将头深埋在桌下,唯恐惹上麻烦。

据《靖江王起居注残卷》中记载,朱守谦少时因将朱元璋御赐的糕点分予宫婢,就遭到了马皇后的劝告:“你不是皇帝的儿子,应该加倍谨慎,切勿做出僭越之举。”

在他13岁时,还曾将自己比作笼中之鸟,哀叹连连。可见,身份认知的撕裂,对于朱守谦的幼时影响极大。



朱元璋的伦理困局

朱元璋称帝后,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将自己的儿子册封为藩王,拱卫大明江山。可在诏书下达时,却多了一个朱守谦。

此举引发了朝堂的极大抗议。

毕竟,朱守谦的父亲朱文正,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的,将他的子孙册封为藩王,世代承袭,无异于对功臣的“羞辱”。

然而,胳膊拗不过大腿。

1370年,朱守谦获封靖江王。从封号上看,朱守谦的身份,显然是低于朱棣、朱橚等单字亲王。

不过,朱元璋却特赐朱守谦鎏金册宝、禄米两万石,官服仪仗与亲王等同。即便御史台联名弹劾,仍不管不问的说道:“南昌王系朕同气,其嗣当享殊礼。”

朱元璋此举既借朱守谦的身份,延续了长兄血脉,又通过制度设计将他禁锢在“亚皇子”身份中,可谓是“一石二鸟”。

而礼部为此特设的“靖江王仪制”,规定朱守谦“冕服如亲王,属官减半”,也成为了大明宗藩体系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1376年,16岁的朱守谦踏上了赴藩之路。

漓江烟雨朦胧,却掩不住年轻藩王眼中的炽热。当他跨入由元顺帝潜邸改建的靖江王府时,抚摸着蟠龙柱上未及铲除的北元纹饰,纵声长笑。十年深宫如履薄冰,此刻他终于触摸到了权力的实感。

不幸的是,桂林城的百姓,也很快见识到了新主的乖戾。

朱守谦抵达藩地不久,就“广征民夫三千,重修望江台”。这座高达九丈的楼阁,需拆毁漓江畔三十余户民宅。当耆老跪谏时,他却将谏言者绑在了独秀峰顶,美其名曰“沐天恩”。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在白日里纵马踏毁农田,深夜又强掳民女入府,肆意侮辱。

长史赵熏以死相劝,换来的却是一顿鞭打;百姓击鼓鸣冤,反被衙役拖入地牢。短短数月,朱守谦就成了百姓心中阴贼险狠的狎比小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