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之道,贵在取舍。中国山水画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文化之境。4月26日,“删繁就简开新境: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黄般若山水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广东现代著名画家黄般若的50余件(套)山水画精品,呈现他从早年师古、化古至晚年弃古,从传统中探索创新的艺术成就。
既有传统文人写意画的美学特质,又具现代笔墨趣味
黄般若(1901—1968),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广东东莞人,为广东现代画坛重要画家之一。他少年时代受潘达微、黄少梅等前辈影响开始习画。花鸟、人物、山水兼善。1923年,与潘致中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1925年,该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他为该会骨干成员。1927年,以一支健笔与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等展开论争,时称“方黄之争”,对现代广东美术影响深远。
早年的黄般若,作品以花鸟、人物为主,其观音、罗汉等佛像画作最有成就,构图新颖,别具禅意。1949年移居香港后,他开始专攻山水,特别是以香港的海港渔村为描绘对象。他扬弃前人画法,观照自然,以简练概括的笔墨描绘物象,探寻似与不似之间的现代表达。其作品形神兼备,既具有传统文人写意画的美学特质,又流淌着充满音乐节奏感的现代笔墨趣味。
《仿明人山水图册》 黄般若 20世纪20—40年代作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别出新天,画里寻山水之道
据悉,展览围绕黄般若晚年山水的特点——“删繁就简开新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传统之根:黄般若的仿古山水作品”,展出黄般若摹习古代画家的仿古山水作品。作为国画研究会的骨干成员,黄般若终其一生,对传统的优越性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他雅好收藏鉴别,刻苦专研古画,朝夕相对,传移摹写,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基础。即使在中晚年,偶然遇到他认可的古画,也会摹写一本。明代陈洪绶、清代石涛、华嵒,无疑是他最喜欢摹习的对象。他的仿古山水作品,师古而不泥古,得古人笔意意趣的同时又有自己的面貌,善于借助古法发展自己的表现力。
《仿明人山水图册》 黄般若 20世纪20—40年代作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展览第二部分为“写生写意:黄般若的实景山水作品”,展出黄般若晚年独具特色的山水写生作品。晚年的黄般若山水作品尽弃古法,别出新天。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陪同张大千、黄宾虹在香港写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中国画写生观念影响至深。定居香港后,他的足迹遍及港九新界和离岛,以香港景物入画。同时多次应邀回内地观光写生、参加艺术座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江苏的国画家们在努力探索如何用新的笔墨和形式表现“山河新貌”,而身处香港的黄般若也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表现实景山水。这一时期他的山水画作,用笔简括,泼墨淋漓,画风清新灵动,以极具个人特点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语言,重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
《香港仔图》黄般若 20世纪50—60年代作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水上人家》 黄般若 1960年作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展讯——
“删繁就简开新境: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黄般若山水作品展”
时间:4月26日—6月29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三楼4、5号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通讯员 穗艺博宣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