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少之松美术馆个展“一言万语”现场,一幅幅通透、明快、激发视觉快感的画作,呈现在修长通透的展厅空间中。这批从2018年起创作的38件作品,在内容表达与题材选择上,很容易捕捉到艺术家特有的松弛感:他时而与古为徒“笑战”古人,时而聆听当代生活的絮絮耳语……细看7年来的创作,印证着艺术家一步步迈入更轻松、丰富,且自由随心的创作阶段。

笔端流转见真功

策展人杨天歌这样写下对松美术馆空间布置的构想:“五堵墙,两面平行,三面构成折角,此从卞少之画中来,一如他偏爱的直笔与折笔。”折笔轻盈如燕舞,笔端流转见真功。在个展“一言万语”现场所感受到的扑面而来的视觉信息,一如艺术家的画,干净、克制又不失视觉愉悦。







卞少之个展“一言万语”

2024.4.12-5.13 松美术馆

2015年是卞少之最为关键的转型期,使用全新语言创作的“显影”系列,让他在2016年斩获约翰·莫尔绘画奖。这一年,他32岁。这一关键性转折,打开了艺术家创作的上升通道,也让他找到连接个体思考与绘画体验的独特法门。此次个展中,2018年至今的创作充分呈现了艺术家转型后的思考。

游走于个人趣味与生活的第一现场,卞少之画桃树、萝卜、土豆和南瓜,画火腿和屠宰场里的牛肉,也画一桌麻将、紫色沙发和一张睡过的床——后者就像由崔西·艾敏或凡·高家里借来。画里重复出现的章鱼、鸭子等动物,都是艺术家以拟人化的方式,深入挖掘当代精神实质的载体。借此,艺术家尝试捕捉更复杂微妙的内在情感与体验。



卞少之《章鱼宝宝的奇思妙想》

布面综合材质 188×220cm 2021



卞少之《春春春》

布面油画 180×180cm 2025

描绘对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个人爱好,尤其是音乐——他画贝多芬的乐谱、画黑胶唱片封面,卞少之大胆而带点俏皮地让流行歌手阿黛尔,与波提切利笔下若有所思的维纳斯面面相觑……生活的闪光碎片被看似随意地拾起,投入平静日常,撩拨起阵阵灵感的荡漾。

卞少之希望通过既朴素、浪漫,又接地气的画作面貌,传递他对当代境况与精神世界的敏感洞察。这些熟悉的日常之物,恰是艺术家趣味的体现,也是创作中独特的气质。



卞少之《贝多芬第十号奏鸣曲+Op.96手稿》

樱桃实木板上油画,文艺复兴时期红色配方颜料

82×60cm 2023



卞少之个展“一言万语”

2024.4.12-5.13 松美术馆

看似轻松愉悦、趣味盎然的画面,画起来并非轻而易举。《贝多芬第十号奏鸣曲》对卞少之来说是一件很特殊的作品,灵感来源于贝多芬的一张乐谱手稿,这张有着大量狂野涂改的手稿,浸透了创作者的自我怀疑。这种反复自我推翻,又不断挣扎重建的心路历程,让卞少之很有感触。

“这张乐谱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一段非常平静、安宁的乐章。也很像我整个目前创作的核心状态,表面平静愉悦,背后却经过很多内心挣扎,反反复复的纠结与推敲。”卞少之说。



卞少之个展“一言万语”

2024.4.12-5.13 松美术馆



卞少之《我的床》

布面油画 180×300cm 2025

典型例子是《我的床》,这张画源于艺术家的真实日常。他的床头总摆着一本常看常新的《红楼梦》,艺术家经常在半梦半醒间进入书中的场景。为准确传递画面中介于写实与主观的幻想氛围,为了画里寥寥几笔半透明的阴影,卞少之经常琢磨良久。

在画面东方“文气”充沛的表象之下,艺术家以其招牌式的“透薄”油画技法,创造出细品张张各含意趣;看似平、薄、透的表面下,其实富有内容与思想纵深的画作。卞少之正试图将创作推进生命庸常表面下的更深处,这种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发生的张力,也构成了艺术家现阶段的核心特征。

INTJ的材料研究之路

至今,卞少之依然会被十年前的“显影”系列打动。“它完全出于我的真情实感,也在形式、内容与表达上做到了某种极致。尤其是画面质感,我对材料本身的质感很在意,我现在再看当时的很多画,透露出理性、冷静的质感,还包含一种很自信的东西。现在看上去,也很有力量。”他对《艺术栗子》说。



卞少之《显影》

布面油画、丹培拉 150x150cm 2015



卞少之《爸爸,你知道吗?章鱼有三颗心脏》

布面油画 80×80cm 2020

2018年开启的新作,延续了由“显影”系列开始的工作方法。大体来说,卞少之更喜欢与欧洲油画传统讲究的浓厚馥郁“背道而驰”,创作中巧妙融合了坦培拉的薄、透质感与中国古典艺术气韵的视觉表现。

卞少之出生在有着浓厚中国古典艺术氛围的家庭,从小在父母引导下练习书法,学画《芥子园画谱》。从本科保送至研究生,他始终在南京师范大学油画专业学习,老师是中国第一代留苏艺术家。

有趣的是,卞少之既没有成为水墨画家,也并没有延续苏派的面貌,对中西方传统的研习反而让他产生强烈的改变欲望。这种改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长期的累积中,在特定的时间点集中爆发。作为一个典型的INTJ“建筑师”性格,创作如搭积木,他倾向于先思考清晰构架,再进入感性的内容与细节之中。



卞少之《我有一个装满星星的口袋》

布面油画 200×200cm 2025



卞少之《月满身》

海洋板上油画 120×150cm 2023

2015年左右,卞少之成为南师大“材料与技法课”的教师。借此机会,他将自己从本科开始就很感兴趣的油画材料研究,以系统性临摹的方式持续推进。从伦勃朗、鲁本斯、戈雅到马奈,他学习并吸收着不同年代大师的实践经验。

欧洲油画的分层绘制技术让卞少之受益良多:“比如戈雅油画里的黑色,可以既润泽又透明,而不是一块没有呼吸感的死黑。”临摹为他打下深厚的技术功底,进一步探索油画质感在当代视觉中的表现潜力,也为具有转折性的“显影”系列创作埋下伏笔。



卞少之个展“一言万语”

2024.4.12-5.13 松美术馆



卞少之《向乔托致敬》

布面油画 140×105cm 2019

“显影”系列确定了艺术家新的观看视角,以及新的创作方法。由X光机透视而来的“显影”系列,随着艺术家不断推进的创作,从物理切面转入艺术家的主观视角,此时,油画研究又成为艺术家打开题材限制的有效资源。

展览中数张由临摹衍生而出的作品,他希望用一种轻松的,不与当代人生活脱节的方法与大师对话。《向乔托致敬》中,卞少之截取了乔托原作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场景,将当代形式感注入这幅“中世纪喂鸽图”,向既有神性,又透露出淡淡幽默感的艺术大师乔托致敬。



卞少之《被屠宰的牛》

海洋板上油画 200×150cm 2023



卞少之个展“一言万语”

2024.4.12-5.13 松美术馆

左:《我与通布利》;右:《仿宋李安忠晴春蝶戏图笔意》

《被屠宰的牛》里巨大的动物躯干,参照了卞少之工作室附近屠宰厂的景象,同时致敬了艺术史中的经典图式;《仿宋李安忠晴春蝶戏图笔意》虽沿用原作构图,艺术家却在蝴蝶间混入现代玩具,使得画面更加趣味横生;《我与通布利》用神似的涂鸦线条,与另一位擅长融汇东方笔意的美国大师,作出跨越时空的谈话。

顺延一条极为理性的研究道路,卞少之把自己多年来对苏派、欧洲油画技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他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家学渊源融会贯通起来。正是二者的共同支撑,让他缓慢却无比扎实地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雅到极致不风流

2016年获奖后,卞少之前往欧洲交流。利物浦泰特前馆长、利物浦双年展发起人路易斯·贝格斯看到他的作品后,从他者的视角一下子点醒了艺术家。“他形容我的画里有一种西方艺术家画不出的笔触。在此之前,我对欧洲传统与当代绘画既有想象和研究,也有迷茫和误解。当我真正接收到来自西方的反馈,反而让我更珍视我们自己的东西。”卞少之对《艺术栗子》说。



卞少之个展“一言万语”

2024.4.12-5.13 松美术馆



卞少之《春日》

布面油画 120×170cm 2023



卞少之《春夜》

布面油画 120×170cm 2023

无论是东西方艺术、文化、饮食习惯,还是人在绘画过程中,截然不同的身体介入与画面里的笔触痕迹,都带有文化基因的印记。卞少之在与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洞悉到,两种文化系统的巨大差异构成艺术探索的魅力,这也成为他之后创作的出发点。

卞少之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从小就沉浸其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某种空泛的概念,可以被转化成“文化符号”的母题库存,而是一套由具体、复杂的文化存留所共同构成的强大系统。



卞少之《调羽图》

海洋板上油画 210×160cm 2022



卞少之《对坐》

布面油画 135×190cm 2024

近几年,卞少之更加勤奋临帖读书,通过精读正典、医书、古代科技、笔记、志怪小说等,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懂自己文化的人”。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毛细血管中,不只是粗通皮毛,漂浮于表面的文化过客。

即使他的画面里具有与文人画系统类似,对趣味的热衷,以日常为载体抒发独特性灵,讲究审美、品位与“文气”的美学倾向。但是精通中国文化的宏愿,并不意味着卞少之想成为一味崇尚复古意趣,以“书法性”入油画的当代“文人画”画家。



卞少之《相公》

海洋板上油画 140×190cm 2024



卞少之《罂粟花》

布面油画 200×200cm 2024-2025

“很多人会觉得我会喜欢文人画的范式,也许会有相通之处,但我更想突破文人画,发展更贴近当代生活的创作。”如此,卞少之有意与文人画保持敬意,也保持着距离。

雅到极致不风流。卞少之向往的雅致,比起文人画不染一尘的洁净,要再接上一截地气。传统文人画的当代再造,一一呈现在画中。《选哪个色号呢?》的灵感来源于他在商场看到人们选口红色号的方式,近年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大白鹅矗立在画面中央,文艺复兴时期经典颜料如试用的口红般排列于底部。让艺术家有创作冲动的不是传统,也不是当代生活,而是让二者连接起来的幽默的瞬间。



卞少之《选哪个色号呢?》

布面油画+文艺复兴时期红色配方颜料

230×200cm 2023

来自当代生活方方面面的气息与意趣,被艺术家琢磨出滋味,提炼为艺术的灵韵。让卞少之的画作,在中国传统气韵底色上,增添了几许当代、新鲜、灵动的生命气息。这或许就是卞少之追求的干净——需要沾染上几点“泥巴”,让艺术从遥远陌生的书斋,来到当代人们的身边。

因此,在卞少之看来,纠缠百年所谓“融合东西”的问题,或许也存在另一种解法。他一直崇拜傅聪:“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内核,骨子里面流淌的却是中国文化的血液与思维。他演奏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所谓的‘东方性’在他这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艺术家卞少之

时至当下,卞少之关心的并非创作属性,而是创作的气息和质感。能够在80后艺术家中脱颖而出,源于早年的积淀让他打通了东西文化壁垒,回归到出自本心的真诚的创作。现在他所关心的是内心最高的绘画理想,这也是每位艺术家的核心问题。

恰如展览题目“一言万语”所表达出的态度,卞少之心中最理想的绘画境界既纯粹又复杂。他希望自己的画,既朴素,又浪漫,又接地气;语言上,既克制、凝练,却能传达足够丰富的内容;从日常中来,却又凝聚着个体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文字|罗雯

图片|逸空间、卞少之

松美术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