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尽管欣赏宏大主题的创作,但我笔下多为苦寒大地之下的山花野草,相比之下,我更乐意对少受到人们关注的山花野草投以关怀,我希望能用手中画笔,能用传统的写意绘画方式为无名的山花野草树碑立传。任何事物,无论是令人追捧的,还是受人忽视的,其实都是世界规律的反映,都可以反映每个人心中的“道”,山花野草自然也不例外。而通过长期对山花野草的描绘与表现,我对绘画中的“技”与“道”有了一番体悟,不仅使我画艺有所进展,也使我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尤其对事物之伟大与卑微有了全新的认识。至少对我来说,山花野草是伟大的,因为我看到它们的不屈与坚韧。



《北秋》240×200cm纸本水墨2020年

速写,作为“技”的磨砺

我重视通过日常的速写,来锻炼对周边事物的摄取能力,同时提升我的造型能力。这与我绘画上的根底为现实主义有着密切关系。我关心我身边存在的一切,不管是人与事,还是路边的花与草。我始终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物,努力地去记录下这些事物的本质,而其中本质往往是平凡的,但又是动人的,耐人寻味的。因而我常常携带着速写本,以便在灵感迸发之时,能快速且生动地捕捉到理想中的绘画素材。在我看来,不论是现实主义创作还是其他主义,灵活地掌握速写,并自觉以其作为重要创作手段,是美术创作者所应当坚持不懈的事。



《晨雾》240×200cm纸本水墨2025年

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界就意识到速写对于艺术创作、对于表现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如1954年《美术》杂志第1期刊出的蔡若虹《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一文指出:“必须认识到生活形象的速写工作是我们创作的基础。在我看来,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的主要条件,应该首先看他有多少速写簿子,因为没有生活形象的积累就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因而也就没有‘现实意义’的根据。作为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艺术工作者,首先要求他的,就是在创作生活上具有社会主义的精神。”【1】同年2月26日,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召开的速写问题讨论会上,参会的40多位画家也肯定了速写的重要性:“大家认为一个现实主义画家,必须随时随地多画速写,这不仅可以记录生活,锻炼技巧,而且可以进一步帮助画家更深入地观察生活。”【2】而后,艾中信更对速写的概念进行概括总结:“速写是独立的绘画形式,是一个画种;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绘画形式;生活和创作以及基础技术训练和创作之间的桥梁;速写培养画风;收集创作素材。”【3】自此,速写蔚然成风,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进入到90年代的快速发展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人们物质上的富足,照相机进入到千家万户之中,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依赖于照相机,在新世纪以来则更多地转向于依赖手机的摄像技术。这也反映了以速写作为采集创作素材,作为重要创作手段的方式已逐渐式微的事实。毋庸置疑的是,速写在现今中国美术界的很多时候已成为低效、落后的代名词。但我依然坚持速写,因为我个人的中国画创作的不少体悟与自得,是从速写之中所得来的。

总之,速写被我当成一种磨砺“技”的存在与手段,它也是我中国画创作中“技”的反映,更是我在中国画创作中通往“道”的重要积累。



《敬候佳音》240×200cm纸本水墨2022年

鲜活,作为“道”的追求

当“技”的磨炼达至一定程度,有着相当的积累之后,就可走向“道”的呈现,这就是古人说的“技进乎道”的道理。由于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经历,有着各自的理念与艺术追求,因而每个人眼中的“道”是不尽相同的。自小就喜欢横涂竖抹的我,有幸在1996年考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跟随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高卉民先生学习花鸟画,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方面均受到先生的深刻影响。其中经由本科、硕士、博士的研习,且在2014年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李洋老师工作室访问学者的经历,使我对自己所追求的“道”逐渐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那便是要呈现出描绘对象的“鲜活”。



《南风》240×200cm纸本水墨2024年

说到底,我之所以坚持日常速写的目的,就为了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描绘对象的鲜活。在我看来,鲜活是中国画的内在要求;有鲜活,才有气韵,才有生机。这也是中西传统绘画的主要差异之一。若将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作一番比较,可清晰看出中西绘画的差异。西方静物画更多描绘的是“死物”,如伦勃朗笔下屠宰后的肥肉,夏尔丹笔下的兔子,凡·高笔下的皮鞋……对西方画家来说,所描绘的静物鲜活与否不甚重要,甚至“死物”还更方便于他们进行描绘活动;反观中国花鸟画史上五代的黄荃、徐熙,北宋的赵佶、崔白,明代的边景昭、吕纪,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他们笔下的禽鸟尽显勃勃生机,无一不透出描绘对象的鲜活。而我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积累,逐渐认识到中西绘画差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明确自身定位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渐深入发展自身绘画语言的过程,从而也积累了些许体会。在我看来,若要生动地表达出对象的鲜活,需要创作者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南风》240×200cm纸本水墨2025年

其一是创作者要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事实上,无论中外古今绘画,造型能力均是绘画艺术的基础所在。西方绘画自不必说,即便我们回看最无争议的、处于中国绘画高峰的宋代,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在内的优秀绘画作品无一不呈现出创作者准确、到位的造型能力。因而我不论是在人物画教学还是花鸟画创作上,都极为重视对造型能力的锤炼。甚至于我认为,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瓶颈之一就是创作者的造型能力不够过硬。客观地说,在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者们之中,书法较佳的多,而有扎实造型能力的少。缺少系统的学院教育的创作者,或者造型能力薄弱的创作者,都应当直面造型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应意识到,一方面,写意并不能成为回避造型能力的一个借口、一块挡箭牌;另一方面,写意的基础往往是写实,即创作者先具备一定的写实能力,才有可能在后期达到写意的表现,甚至于在很多时候,造型一旦足够准确了,所描绘对象的“神韵”也就自然地出来了,形神也就兼备了。



《生生不息》240×200cm纸本水墨2020年

其二是创作者要具备删繁就简的能力。这点对写意花鸟画而言更为关键。如今的中国画坛形式语言丰富,表现趋向多元化,花鸟画家在创作时怎样取舍?怎样从中选取适合自己“道”的形式语言?这同时也是一个横亘于所有画家面前的难题。对于花鸟画家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在解决了上述难题之后怎样使画面传达出某种意境?这往往需要画家具备高度概括对象的能力。古往今来,但凡优秀的花鸟画家无不具备删繁就简的能力,如成为传统中国画主要特征之一的“留白”即是此体现之一。当然,删繁就简的实现难度较大,它代表着画面上的取舍有度,既有疏密的对比,又有空白处以丰富意境,且存在某种呼应关系;它既体现了创作者的胆量与魄力,也反映出创作者“画外”的功夫与修养。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试着对它作一番理解:删繁就简,往往要求画家先表现出“繁”,而后在“繁”的基础上再进行“删”,以此实现“简”。换言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作者若无一定的绘画基础,则难以达至此水准。若明白于此,花鸟画家一方面不可操之过急,妄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这当然也不现实;另一方面则要以“删繁就简”作为一个理想目的而去奋进、探索、创新,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出描绘对象的鲜活与生机。



《落秋》196×96cm纸本水墨2022年

其三是创作者要具备在生活中体察入微的眼光与习惯。对于古今中外所有画家来说,观察永远是第一位的。世间万物有着不同的形态、习性与特征,动物也好、植物也罢,其差异处往往就是主要特征所在。花鸟画家应养成一个时刻观察周边生活的习惯,在细微处下功夫、见功夫。有时候一只鸟、一朵花,只是一个形态的瞬间变化就能得见物象的本真,创作者若是将其“捕捉”到画面中,往往便能感动观者,因为这直接反映出对象的鲜活。鲜活,是与灵动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两者甚至能画上等号。我受高卉民先生的影响,长期关注并表现生存于苦寒大地上的山野花草。客观言之,表现山野花草的特征是很有难度的,因为乍看之下,野花野草的形态都差不多,所以我只能从它们的细微差别处下功夫,观察枝叶的不同走向,甚至是同个物种的不同颜色变化。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即便在描绘颇具难度的对象时也比初涉此道时显得得心应手多了,从而也更为坚信体察入微的审视习惯,有助于创作者表现出对象的鲜活。



《太平图》196×96cm纸本水墨2025年

在超过20年的绘画研习历程中,我不仅有画过钢笔速写,作基础的勾勒工作,也画过水墨人物创作。当这样的积累与经验转到花鸟画创作中,不仅两者的表现语言与思维模式不“打架”,反而促进了彼此的向前发展。最明显的是,经由长期的人物画实践,我的造型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转至花鸟画创作中对描绘对象进行取形、勾勒之时,则更多地生发出一种游刃有余之感。这也是我对“技”与“道”的理解与感受。

文/姚瑞江,来源:珞格美术馆)

注释

【1】蔡若虹.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J].美术,1954(1).

【2】薛亚军.国民与国家形象塑造——十七年(1949-1966)美术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详见: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二月份的活动[J].美术,1954(3).

【3】艾中信.“聪明的小本子”——速写杂谈[J].美术,1961(5).

作品欣赏



《悟道》196×96cm纸本水墨2022年



《艳阳》196×96cm纸本水墨2025年



《静》138×68cm纸本水墨2025年



《石榴》138×68cm纸本水墨2024年



《非洲芙蓉》50×50cm纸本水墨2023年



《觅》68×33cm纸本水墨2024年



《清闲》68×33cm纸本水墨2024年



《慎思》68×33cm纸本水墨2024年



《知秋》68×33cm纸本水墨2024年



《思》68×33cm纸本水墨2024年

画家简介



姚瑞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术馆馆长、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2014年9月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