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
是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
疫苗是含有免疫原性物质
其核心原理是
通过模拟病原体特征
训练免疫系统识别
并建立防御机制
而不会引发实际疾病
本期嘉宾
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闵行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免疫规划科副科长 主管医师 范佳磊
点击收听完整内容
接种疫苗
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接种疫苗使身体产生抵抗力,当再次遭遇同种病原体时,机体可快速调动防御反应,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或减轻症状。
疫苗不仅能保护接种者个体,还能通过减少病原体传播间接保护未接种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形成“群体保护屏障”。就一个人群而言,其疫苗接种率达到较高水平后(比如90%),疾病就很难在人群中传播,最多发生在少数个体中,而不会对整个群体造成严重影响。如果长期保持较高的群体免疫水平,那么消灭某种疾病也是有可能的。
回顾实施预防接种40多年来的成果,可以看到通过接种疫苗,曾经非常可怕的疾病正在得到控制,甚至消灭。我们实现了消灭天花,2000年起,我国进入了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状态,按时接种疫苗就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而患上小儿麻痹症了。
此外,上海市已经43年没有发现本地的新发白喉病例,麻疹、流脑等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处在了历史的较低水平。这些成果来之不易,是建立在本市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和不断丰富的疫苗品种的基础之上的。
疫苗有哪些分类?
常见的疫苗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
“活”疫苗通常是对病原体进行减毒之后制成的,它可以模拟病原体在人体内复制,但不会使人得病。比如常规接种的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和水痘疫苗都是减毒活疫苗。
“死”疫苗是将致病的病毒或细菌培养后灭活,将灭活的病原体直接制备成疫苗,疫苗则完全没有感染性,使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认出该病原体,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分为两类:
免疫规划疫苗: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公民,依法享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
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公民自费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无论接种自费疫苗还是免费疫苗,都可以预防相应的疾病。根据国情将疫苗从管理上区分为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免费疫苗为经政府招标采购中标的疫苗产品,自费疫苗为可供市民选择的其他疫苗产品。
作为对免费疫苗的替代或补充,接种自费疫苗也可以预防相应的疾病,同样值得接种,市民可自主选择是否接种。
接种疫苗后是否
可以获得对疾病的终身免疫?
任何一种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会是100%的。
一方面,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是针对引起某种疾病的部分型别病原体的,并不能覆盖所有的病原体。
另一方面,接种疫苗后有的人就是不会产生抗体,或者较长时间以后,体内的抗体逐渐消失了,那么再次遇到病原体的时候,如果抗体的增长无法抵御进入的病毒,仍然可能会被感染而得病。但是接种疫苗再得病的概率会小很多,即使得病了,通常症状会比典型的疾病要轻得多。
国外近期在爆发麻疹疫情,甚至出现麻疹死亡病例。国内会不会也出现麻疹,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俗话说:“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这里的“痘”指天花,“疹”指的就是麻疹。作为曾与天花齐名的病毒,麻疹号称“见面传”,传染性极强,约为流感的5—6倍,而且不仅会感染儿童,近年来成人病例更多见。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期的患者是其最主要的传染源,从皮疹出现前5天至皮疹发生后5天都有传染性,前驱期最强,免疫力低下患者传染期可延长。麻疹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也可造成感染。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暴露后的显性感染率达到90%以上。
通过预防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增强自身免疫力。
本市免疫规划使用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MMR)共接种3剂次,8月龄、18月龄和6岁各接种1剂,每年还会针对适龄儿童和重点人群开展2轮麻腮风疫苗查漏补种,消除可能存在的免疫空白。我们通过持续保持高水平疫苗接种率和及时补种,可以有效控制麻疹传播风险。
接种疫苗注意事项
一般原则是对疫苗成分过敏的人、正在患有一些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的人都不建议接种疫苗。建议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接种疫苗。接种完疫苗后需要留在接种门诊观察30分钟。
接种疫苗以后大多数人是没有任何反应的,也有少数人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这些局部的反应。少数还有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发热,接种疫苗引起的发热大多都是38.5℃以下的低烧,一般一两天都会好转。如果发生了高烧或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是需要前往医院对症治疗。
接种时间推迟影响效果吗?
对于调整接种服务安排的疫苗,稍微推迟接种时间,不会影响疫苗的最终效果。但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是常规的免疫程序通常是根据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情况、母传抗体衰减的情况、疾病高发的年龄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一个最早能产生较好保护效果的时间。如果延迟接种,在延迟的期间就有可能会有感染疾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有些疫苗会有接种的最大年龄,比如说卡介苗只给3岁及以下的儿童接种,到了4岁以后就不再接种了。所以建议尽量及时接种,以尽早产生免疫力。以下情况建议尽可能及时接种: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第2剂和第3剂乙肝疫苗,用于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破伤风的疫苗。
在哪里接种疫苗?
上海的常规接种门诊主要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卡介苗门诊和犬伤处置门诊是单独设置的,具体可以关注“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在右下角的“服务信息”中可以查询到各区各类接种门诊的地址、开设时间和联系方式。
为了缩短受种者在门诊的等待服务时间,提升体验感,目前本市已经推出了网上预约接种的服务。
闵行区居民可以通过“闵行捷医”/“健康云”APP或微信小程序中的“预防接种”/“智慧接种”功能进行预约。如果之前没有在上海接种过疫苗的,则需要首次先到门诊去建档,可以在“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的“服务信息”中找到接种门诊的地址和联系电话。
记者:高姗姗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辑:陈怡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