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猿辅导员工猝死”的文章,评论区有位朋友说:“那些人也未必关心过他人,都是雪花”。

老实说,当时我觉得这句话有点过于激进了,并不敢苟同。可谁知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证明那位朋友是对的,而我那所谓的“宽容、理解与共情”确实是错的。

昨晚一条消息铺天盖地而来,经过多家媒体报道后曾一度冲上热搜,遗憾的是热搜上当初发文的那些媒体大部分已经悄悄删文了。

新闻说得是小米被曝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其中低于8小时需要提交说明,工时排名靠后的要被约谈,甚至劝退,而多名小米员工也向媒体证实了这一情况。



小米手机部门的一名员工向媒体透露,不同组的情况不一样,日均工时要求低的组是10.5小时,有的组甚至要求日均14/15个小时,他们部门则要求12.5小时。

这条新闻并不让我感到震惊,毕竟很多东西是心知肚明的,虽然没法摆到台面上来说,但很多时候便是如此。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条新闻的评论区。看着评论区的那些发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涌上来,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当时的心境。

“一个月给几十万薪水,加点班怎么了?”

“哪个厂子不是这么默认要求的,有啥可大惊小怪的,我单位也是平均出勤11.5小时才够!”

“大惊小怪,哪个工厂不是12小时两边倒,还有24小时的呢!”

“又想工资高,又想上班时间少,你来当老板咯!”







看着这些留言,我甚至连一丝想要反驳的欲望都没有,因为我深知,那些人永远只会停留在自己的逻辑思维中,他们根本不会去听你说什么,他们只会反复强调自己那丝毫经不起推敲的狭隘的观点。

我想了很多词,最后发现只能用“愚昧”来形容。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他们的思想,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难。”直到今天,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尤其看着这些收获很高点赞量的评论,证明某些人的狭隘和愚昧,已经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

“一个月给几十万薪水,加点班怎么了?”暂且不论一线打工人一个月能不能拿到几十万薪水,单单这个论调就让人感到隐隐作呕。

工资高是因为工作产出有价值,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高管完全可以不用睡觉了,首富应该是头驴。毕竟他们拿的工资那么高,应该24小时连轴转才对。

说出这种话,和那个被拿出来到处宣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恶心鸡汤有什么区别?

说“大惊小怪,哪个厂不是这么默认要求的”的人,就是典型的“比烂思维”。

一个现象普遍,那它就一定是正常的吗?都是底层打工人,有些人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就默认觉得那是正常的,不仅不一致对外去维护劳动者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反而回过头来去斥责那些质疑的人,何其悲哀。



王小波曾说:

“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假设我相信上帝,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

我们暂且假设在这个世上存在两种烂,一种是很烂很烂,另一种则是稍微有点烂,正常人的逻辑应该是将这两种烂全部去除掉,彻底解决掉,而不是以“很烂很烂”的那一方为标准,去说“稍微有点烂”的那一方已经很不错了,还要怎么样。

有个词叫“Whataboutism”,将其翻译成中文就是“那又怎么说”,简单来说这个词就是一种回避自身问题,拒绝改正问题的诡辩话术。

类似的且最典型的话术有:别人可以...(例如无偿加班),你为什么不能?

又比如,下雨天自己家房子漏水,笑话邻居家漏得更厉害就可以不用补自己家的房子了。

而这个词有个很明显的逻辑漏洞,就是“他人如果也存在某些问题,那只能说明还有其他人做得不好,而无法说明这个问题就是合理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这种人,一定记得要赶紧远离。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秒会做出什么事来,说出什么话来。

因为他们明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清楚问题需要被正视,但是他们就是很不喜欢听到被人指出来,好像被指出来后承认问题比问题本身还让人难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