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明

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

文化主体性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植根于中华文明在历史时空的延展,探索对中华文化自身的自觉与自信。数字时代,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通过技术霸权进行隐性渗透,消费主义文化消解着传统价值,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着文化记忆。当前,守住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已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宣言,更是文明赓续的使命。这种守护不是固步自封的文化排他,而是在开放包容中保持文化基因的自主演化能力,在创新发展中维系价值体系的阐释权力,在文明互鉴中守护发展道路的选择空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文化主体性的三重维度

文化主体性是指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内在逻辑和持续生命力的文化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核心维度:历史传承的连续性、价值体系的自主性以及实践智慧的独创性。

文化主体性根植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其内核是独特的文化基因编码。从《周易》的宇宙观到儒家的伦理体系,从道家的自然哲学到法家的治理智慧,这些思想传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认知框架。文字作为文化基因的显性载体,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历史演进,既记录着文明进程,也塑造着思维模式。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铜器纹样、古建筑规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节庆习俗,都是文化基因的物质化表达。这种历史传承不是简单的符号延续,而是通过代际传递实现文明密码的破译与重组。

文化主体性最核心的表达是其价值体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基座。“家国同构”的社会伦理与“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塑造了独特的文明秩序观。在审美维度,“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与“中庸之道”的美学标准,形成了区别于西方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审美范式。这种价值内核不是静态的规范体系,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进行自我阐释与创新的动态系统。

文化主体性蕴含着独特的实践智慧。农耕文明孕育的“二十四节气”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生存密码,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调和”是生命认知的实践结晶,“丝绸之路”的开辟展现了文明互鉴的开放姿态。这些实践智慧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蕴含普遍价值。在治理领域,“民本思想”与“德主刑辅”的治理哲学,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着历史镜鉴。这种实践智慧不是博物馆中的历史标本,而是可以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文明资源。

数字技术嵌入对文化主体性带来挑战

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正向文化产业全方位渗透,数字技术的嵌入对文化主体性带来一些挑战。这种挑战表现为技术殖民、文化侵袭以及历史虚无的泛滥。

从技术殖民的现实看,算法推荐系统通过用户画像构建“信息茧房”,正在重塑文化认知模式。当文化消费选择依赖于机器推荐,传统价值体系就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的“超真实”体验,正在侵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更为深层的影响在于,技术逻辑正在重塑文化价值的评判标准,流量导向替代审美标准,即时反馈机制消解深度思考。

从文化侵袭的情况看,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商业传播进行价值渗透,好莱坞电影、快餐文化承载着美国价值观进行全球扩散。学术话语体系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导致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不对等输出。在教育领域,西方教材与评价体系影响着文化认同的建构。这种渗透不仅发生在显性层面,更通过技术载体进行隐性植入,如操作系统界面设计、社交媒体交互逻辑等。

从历史虚无的维度看,网络空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碎片化信息解构历史叙事。戏说历史、解构经典的影视创作,消解着文化的庄严感。在学术领域,存在打着“创新”旗号颠覆历史评价、动摇文化认同根基的个案。这种解构不仅损害文化记忆的真实性,更导致价值体系的崩塌危机。

文化主体性守护的立体建构路径

面对数字技术对文化主体性带来的挑战,需从技术批判转向技术赋能,在对抗与协商中探索文化意义的再生机制。下面沿着从“解构”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逐一分析“文化自觉→觉醒工程、价值重构→筑基工程、实践创新→激活工程、安全维护→巩固工程”这四重转向,探索中华文化主体的建构路径。

首先,通过强化文化自觉,打造主体意识的觉醒工程。在认知层面,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通过文献考据、考古发现、数字人文技术,揭示中华文化的深层编码。在教育体系构建“文化主体”课程模块,将文化基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传播领域,发展“文化溯源”融媒体产品,用现代技术阐释传统文化。这种自觉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而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其次,通过价值重构,夯实精神家园的筑基工程。建立“文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将文化传承纳入地方发展考核。在文化创作中,倡导“创造性转化”原则,既保持文化内核的稳定性,又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发展“文化价值认证”制度,对文化遗产进行价值等级评定。在公共空间构建“文化记忆场所”,通过物质载体强化集体记忆。这种重构不是价值体系的封闭固化,而是要在开放后的创新中保持价值根基。

再次,通过实践创新,探索文明基因的激活工程。在科技领域,发展“文化技术”交叉学科,探索技术赋能文化的创新模式。在文创产业,构建“传统文化IP”开发体系,通过现代设计转化传统元素。在治理体系方面,建立“文化影响评估”机制,对政策的文化效应进行前置分析。在国际传播中,发展“文化数字出口”战略,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产品的全球到达。这种创新不是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表达。

最后,通过安全维护,筑牢文化边疆的巩固工程。构建“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对文化侵袭进行实时监测。发展“文化防火墙”技术,对有害信息进行智能过滤。在立法层面,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文化侵权惩戒力度。建立“文化主权”国际协作机制,在联合国框架内推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这种维护不是文化封闭,而是要在开放中守护文化尊严。

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本质是在文明对话中保持自我定义的权力,在现代化进程中维系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明形态的多样性。这种守护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战略眼光,需要教育创新者的文化自觉,需要每个文化参与者的实践担当。当我们将文化基因视为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价值体系作为文明的核心支撑、将实践智慧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时,就能在时代变革中牢牢守住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这种守护不是文明的自我封闭,而是要在开放包容中实现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洛阳理工学院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