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检察官与办案民警沟通案情。

从策划假离婚分割财产到隐匿售房款逃避执行,这场历时六年、环环相扣的执行困局,最终被检察机关通过几段语音聊天记录扭转。经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日前,法院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判处被告人刘某甲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消失的390万元房款

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刘某甲和妻子王某作为连带担保人,先后向金某借款共计391.5万元,2019年12月30日为清偿期。因债务到期后未归还,金某向常州市武进区法院提起诉讼。武进区法院审理后,以现有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金某的诉讼请求。金某不服提出上诉。常州市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有误,适用法律不当,应予以纠正。2022年5月,常州市中级法院判决刘某甲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因刘某甲账户内仅剩8804元,再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法院于2023年7月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眼看法院判决成为一纸空文,金某突然想起,当初刘某甲向他借钱时曾提过在上海有两套房产,为何如今没有被执行呢?经金某申请,武进区法院调查发现,刘某甲确实在上海有两套房产,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刘某甲分别于2020年9月、10月将两套房产赠与女儿刘某乙,而刘某乙在产权变更后迅速变卖得款390万元。

2024年2月,武进区法院判决撤销刘某甲对女儿刘某乙的房产赠与,要求其返还售房款及利息。随后,刘某乙履行法院判决,将全部售房款转账给刘某甲。但当法院再次执行时,却发现原本应在刘某甲账户内的390万元售房款全部消失了,刘某甲对此解释称“拿去还另一些债务了”。同年7月,武进区法院将刘某甲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同年10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武进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被复原的“家庭会议”

承办检察官陈斌全面审查案件,并调取了刘某甲银行账户的相关流水,很快发现了端倪:刘某乙向刘某甲转账390万元售房款后,刘某甲迅速分多笔转给了不同的银行账户,而这些账户的持有人在收到钱后的反应竟然出奇一致——第一时间全额取现。据刘某甲称,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合作伙伴,转账就是为了归还曾欠下的货款,但无论是刘某甲还是这些所谓的合作伙伴,无一人手中有欠条,甚至拿不出任何有关双方生意往来的流水凭证。

“从刘某乙归还售房款到390万元被取现,中间衔接如此顺畅,刘某甲一人能完成吗?在该案所涉民事官司之初,刘某甲就通过假离婚分割过财产,这一次会不会又是故技重施?”带着这些疑问,陈斌再次审查全案证据,最终在刘某甲与王某、刘某乙的家庭微信群中,找到了几段语音聊天记录。

“这几段语音已无法准确辨认具体内容,将语音转文字后,也看不懂到底说了什么,但结合群内的文字回复却又让人觉得蹊跷。我意识到这里面也许就有三人共谋的关键性证据。”陈斌认为,在刘某甲“还债转账”后,“现金”一词在微信群中被反复提及,这意味着刘某甲、王某和刘某乙存在共谋嫌疑。于是,该院自行补充侦查,调取原始音频资料,经技术恢复,王某这段用常州方言说出的语音揭开了真相——

“钱都提了现金,我提了120万元,还有2万元在舅舅账上。”

“用现金最好了,没有痕迹。”

这几段语音证实了刘某甲、王某和刘某乙共谋的事实:先由刘某乙转账售房款,假装履行法院判决,随后由刘某甲以“还债”为由将这笔钱转至朋友、亲戚的账户,王某取现后再全数交给女儿刘某乙,至此完成资金隐匿,逃避法院执行。

破解执行僵局

查明刘某甲与王某、刘某乙采用虚假流水转账方式将售房款隐匿至刘某乙处的事实后,武进区检察院依法对王某、刘某乙予以追诉,同时对王某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承办检察官结合办案,同步对双方开展释法说理,引导刘某乙主动投案,交还200万元现金,并积极与金某和解。

武进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刘某甲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其行为已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情节特别严重,因刘某甲能自愿认罪认罚,且已和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取得谅解,可从轻处罚。

今年1月14日,武进区检察院依法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刘某甲提起公诉。2月26日,法院经审理作出上述判决。王某、刘某乙被公安机关依法取保候审,等候进一步处理。其余收款人因事先不知道刘某甲等人逃避法院判决,未造成严重后果,被法院依法训诫。

来源:检察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