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的文化遗产音乐会为背景虚构创作。

洪武元年惊蛰之夜,永定河畔的固安县笼罩在一片薄雾里。

屈家营村的百年戏台斑驳褪色,廊柱上盘绕的紫藤藤蔓突然无风而动,发出簌簌轻响。

村东头的刘木匠推开木门,看见院中晾晒的桐木琴板泛着诡异的青光,仿佛被月光浸透了数百年光阴。

他伸手触碰时,掌心凭空掠过一阵悠扬的乐声,竟是他幼年时在村口戏台听过却已失传数十年的《黄钟大吕》。

戏台上的幕布布满蛛网,几只归巢的夜莺停在腐朽的梁檐,突然齐声啼鸣《清平乐》的尾调。

刘木匠正欲拂去琴板尘埃,却见一穿月白长衫的年轻乐师出现在廊下。那人面容清瘦,手中折扇轻摇,扇面分明绣着朱元璋赐给乐户的云雷纹样。

"老丈可见过《钧天妙乐》的残谱?"乐师的声音被夜色浸透,带着些许潮湿腐气,"



崇祯年间那场大火,毁了三分乐章,却在河底沉淀出完整的地宫五音图谱。"

刘木匠正要答话,西村老庙的青铜钟声突然撞破雾气,七声沉闷。乐师的折扇"啪"地坠地,扇骨断裂处渗出墨痕,竟是《黄钟大吕》完整的泛音轨迹。

他抬步走向戏台,袍袖拂过门槛,惊起满地铜钱残币,那是七十年前燕王朱棣征调乐户北征时散落的赏银。

戏台上的《大武》残砖突然震动,露出嵌于青砖中的玉磬碎片,上面朱砂题写的"永乐九年"四个字,与刘木匠祖传的乐谱扉页字迹若合符节。

四更天寒,乐师引着刘木匠穿过河堤柳林。杨柳枝条滴落的水珠落在瓦罐中,竟串成串串天冬草纹曲谱。

乐师指着倒映着星斗的水洼说:"《黄钟大吕》的精魂并未消散,你看这潭秋水,分明是永乐水军凯旋时的千帆残影。"

柳枝拂过水面,《破阵乐》的铿锵之响骤然炸裂,惊得河中白条鱼跃出水面,鳞片在月光下拼出"洪武元年"四字。

柳林深处,一座半塌的琉璃瓦舍若隐若现。刘木匠认得此处曾是前元降将张玉的别业,现为村中养蚕之所。

乐师在桑园石井边驻足,取下腰间玉笛,吹出一段呜咽的旋律。井中水波顿时泛起涟漪,倒映的星月扭曲成"元"字残影。

老乐师叹道:"前元降乐户中,有位精通龟兹苏幕遮的胡姬,她把安西四镇的曲调都刻进了瓦当里。"

忽有夜风卷着桑叶击打油灯,井口青苔剥落处,显现出用金粉勾勒的《霓裳羽衣曲》曲谱残卷。

刘木匠触摸间,指间的血珠竟化作萤火虫,引领他们穿过荒草丛生的药王庙后院。庙墙上残留的元代壁画中,乐伎们正在演奏失传的《南吕羽舞》,壁画边缘金粉剥落的痕迹,形成《黄钟大吕》的减字谱。

天将破晓,乐师的折扇再次浮现,扇面展开发黄的曲谱,正是刘木匠寻觅多年的《钧天妙乐》散佚章。

他指着东南方向:"张玉将军府的地下金井,藏着朱元璋灭前元时缴获的最后一套编钟。"话音未落,晨光穿透林梢,照见刘木匠腰间悬挂的父亲遗物——

南唐周娥皇的《霓裳谱笺》,笺上朱砂批注的"洪武元年·永定河底",与乐师折扇上的水渍图案完美重合。

刘木匠再赴药王庙后院时,药铺老板正捣碎最后一味"地不容"药材。

碎药粉末飘落在《霓裳谱笺》上,显出元季乐户避祸时留下的密语:"永乐南迁,乐魂沉江,编磬沉沙六十载,唯待青松落子时重见天日。

"药片浸水时,黑陶杯中浮现出龟兹胡姬的剪影,她怀抱琵琶唱道:"春山敛黛低,商瑟泣新霓。待得南风起,七弦问京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