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民俗文化铁树银花为背景虚构创作。

永乐三年春,明成祖朱棣定鼎北京,巡幸永清县时,命地方官在城东"御河古渡"边建铁花灯塔,作为通商迎驾之用。

灯塔由生铁铸就,树高七丈,顶端以纯银铸成宝莲座,据传工匠在浇筑灯树时加入了御河底千年的铁矿石,因而每当塔火点燃,铁与银交融竟能绽放出银红交织的铁树银花,光芒如繁星乍泄,璀璨夺目,能照彻永清全城,是为一大奇观。

然而,这一奇景在完工第一年便引出了许多离奇传说。

灯塔初成的当夜,永清知县林仲安率民众登城观灯。深夜里,铁花绽放如神迹,城东御河上突然传来清脆的铃响,似狐语低吟,又似银铃声动,飘荡在河面之上。

林仲安一时兴起,与同僚沿御河散步,来到塔下,忽然觉得脚下踩到一片极薄的金箔,捡起时却成了银片般的薄屑。而更奇异的是薄屑忽然化作银光融入河面,水波荡漾,随即御河两岸的垂柳都挂上了一层淡银的霜痕。

"此景只闻仙境,不意人间得见。"林仲安感叹,却听见身后传来一阵低声细语:"铁树千年绽银华,御河水映月如纱......"

他猛然回头,身后却只有空空的古城墙和漫天银花飘散。他不敢多言,只命灯匠加强巡逻,却再未发现异常。



次日,他命人将银霜柳梢收集起来,却发现凡拾得碎银的柳枝竟化作细软青烟,散尽无形。

不久后,永清城内开始流传起关于铁树灯塔的妖物传说。

有人说每逢银花绽放之夜,御河上会漂来载满银灯的纸船,灯火明亮却空无一人。

有人则声称在铁花树下拾到的银粉,第二天会化作细碎的纸条,纸条上无字,唯有用特殊墨水涂抹才能显露文字,内容不是预言,倒像是来自远古的字谜:"银叶浮桥,铁花渡梦,灯引狐踪,水映银弓......"

而"水映银弓"四字被永清儒生叶承义认出,竟是古词曲中"狐影映波"的变体,令人不寒而栗。

同年深秋,礼部侍郎钱子良入京途经永清,听闻铁树银花的异事,深夜执意登城观灯。

他站在灯塔之下的河桥上,亲眼见到一片铁花忽地飞旋,像银蛇一般掠过河面,竟化作一个穿着银甲的模糊身影,身影不语,仅举着灯笼而立。钱子良正欲上前询问,却发现河岸两侧灯火忽然全灭,只剩银甲人手中的那只灯笼,发出柔和的光亮。

他听见耳边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声音:"铁树镇狐邪,银华断狐缘。"随后光亮忽熄,银甲人消失不见,只余河面波光粼粼,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事后,钱子良询问永清儒生与地方官吏。永清秀才叶承义答道:"铁花灯塔虽奇,却未必镇万物,恐有狐神野仙误落此处,铁银相击生光,实乃天地灵性交感,亦祸亦福也。"

然而知县林仲安静夜思索,总觉得这些传说中或许隐藏着什么更深的寓意,于是在灯塔之下重修了一座土地庙,请香火供养,只求守护永清一方水土。

次年元宵,铁树灯塔再次点燃,据说这一夜的铁花银辉比往年更加明亮。而在城北一个隐秘的狐仙祠内,供奉的一尊银甲灯狐塑像忽然裂开,里面流出银汁流入地下,瞬间化作一片银花。

据说,当晚永清地方上许多人家,甚至牲畜圈栏旁都捡到了细银碎屑,而狐仙祠的守庙人竟梦见一个白衣银甲的狐影对他说:

"铁树银光虽盛,狐灵已断情缘,此后永清虽净,宜守护无扰之土。"话音未落,那片银花化作银白流萤,散入河岸柳荫中消失无踪。

自那以后,永清铁树灯塔的铁花银景成为北方巡游的一大奇谈,而关于狐狸灵迹与灯塔的传闻,反而在城中流传更深。

最令人觉得神奇的是,尽管许多地方争相模仿铁花灯景,却没有一处如永清县这般,能在花光四散时引得河柳结满银霜,仿佛铁花银辉能唤醒地下灵性,化作银白护佑之景。

然而,城内老者却始终告诫孩童,绝不可拾取铁塔掉落的银芒之物,否则可能扰动灵兽缘分,招惹狐神猜忌。

永乐七年,巡抚监察巡视永清时,将此事记入文书中,"铁树银花"成了永清的代名词。

然而奇怪的是,这些记载的文稿一旦被转抄,总会多出几段无法解释的话,诸如"狐灵守柳,河影渡桥"或"银花为渡,灵狐引航",这些字句从未出现在初稿中,仿佛永清铁塔真被某种天地灵性所染。

如今,虽然灯塔早已不再燃烧,但永清县河岸两侧的柳树,在盛夏时节仍会莫名挂满白色霜痕,而夜晚经过此地的旅人,据说偶能看见银花飘散的幻景,恍若铁树依旧绽放,银光仍渡行人。

而那些银霜柳丝与河桥雾色,被人们代代相传为"狐光遗影",为永清城历史添上一抹神秘绮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