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石桥春影

石桥春色一时新,水照青丝碧玉粼。

莫道东风能解语,花间独立是何人?

“石桥春色一时新”,开篇直接点题,描绘了石桥周围春天的景色焕然一新的景象。“一时新” 三个字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与活力,给人一种眼前一亮、充满希望的感觉。这里的 “新” 不仅指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新绿,也包含着一种对春天到来的新鲜感和喜悦之情。

“水照青丝碧玉粼”,此句进一步描绘了石桥边的水景。“水照青丝”,“青丝” 可以理解为水中倒映的柳树的枝条,细长柔软,如女子的青丝一般,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水中的倒影之美。“碧玉粼” 则形容水面波光粼粼,如同碧玉般温润、清澈,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句通过对水中倒影和波光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的画面感。



“莫道东风能解语”,“东风” 常常在古典诗词中象征着春天,也代表着一种温柔的力量。“能解语” 化用了 “解语花” 的典故,意思是能够理解人的话语和心意。这里说 “莫道东风能解语”,似乎是在说不要以为东风能够真正理解人的心思,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淡淡的惆怅和孤独感。

“花间独立是何人”,这是一个设问句,在前面描绘了美丽的春景之后,提出了 “花间独立是何人” 的疑问。“花间” 点明了人物所处的环境,繁花盛开,景色优美;“独立” 则突出了人物的孤独状态。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让人不禁想要探究这个在花间独自伫立的人究竟是谁,他(她)有着怎样的心事和情感。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石桥春色、水景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而又略带孤独和惆怅的意境。诗歌既有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寂寞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优美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七绝·春水桥头

春水潺湲石径斜,浮光掠影乱晴沙。

多情最是桥头燕,欲剪行人鬓底花。

开篇 “春水潺湲石径斜”,诗人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春水。“潺湲” 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春天河水缓缓流淌的动态,潺潺水声似在耳边轻响,为画面增添了灵动的听觉元素。石径斜倚春水之畔,一个 “斜” 字,打破规整,赋予画面以自然随意的美感,暗示了此处并非喧嚣市井,而是宁静的郊野之地,让人感受到春日里的闲适与悠然。

次句 “浮光掠影乱晴沙” 进一步丰富画面。阳光洒在流动的春水上,波光粼粼,光影闪烁不定,投射在河边的晴沙之上,光影与沙粒相互交织、错乱,营造出一种迷幻、斑驳的视觉效果。“乱” 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光影瞬息万变的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与动感,展现出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则笔锋一转,融入了生动的意象。“多情最是桥头燕”,诗人将桥头之燕赋予 “多情” 的人格特征。燕子在桥头翩跹飞舞,穿梭往来,仿佛对这方天地饱含深情,不舍离去,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和活泼的情趣。

而结句 “欲剪行人鬓底花” 堪称神来之笔。春日里,行人漫步桥头,鬓边或许簪有春日采摘的花朵,燕子轻盈飞过,其剪刀般的尾翼仿佛要去裁剪行人鬓边的花朵。这一极具想象力的描写,将燕子的活泼与春日的烂漫巧妙融合,以燕子的 “动” 衬托行人的 “静”,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春天的美好让万物都沉醉其中,连燕子都按捺不住对美好事物的喜爱,想要 “剪” 下那鬓边之花。

整首诗围绕 “春水桥头” 展开,通过对春水、石径、浮光、晴沙、燕子、行人等意象的精妙组合与刻画,营造出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春日氛围,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人在短短二十八字中领略到春日桥头的独特魅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