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施文铃
福州方言文化研究者,闽都乡学讲师,福建省级非遗项目福州方言八音传承人,著作《福州八音字典》。
△ 配音 | 施文铃
(小提示:点击文中蓝色图标,可跳转福州话字词释义及读音)
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是古代榕城南向官道重要节点。唐代贞观年间,此处因商旅宾主有序,得名“大义”。古人出远门,走水路不仅行程慢,且有风浪之忧,故而有陆路便不走水路。但是,货物由水路船运费用少得多。因此,官路在大义设置埗头,配套临津驿。大义临津驿并不临海,却有一个“扒蛎”孝顺仔的佳话。
据《三山志》记载:“大义渡,乘退潮,东经古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入峡门旁入港,即此渡。”讲的是大义渡的行船路线,通常是在江水退潮渡船开头(航),顺流向东航行到古山尾港内等待水涨,返程随着水涨过狭兜,进入西峡江,折入濑江到大义。由于大义水路货运便利,兴、泉、漳、广地区进省城货物,大多在西集里大义中转。
西集里大义有个人,名号“郭依黁”。他三岁那年,父亲上山烧炭,炭窑坍塌重度烧伤,终身残疾。一家三口仅靠母亲做针黹(女红)糊口,实在是“扒卖付啄”——形容鸡在垃圾堆觅食,翻扒许久找到一点食物,只够啄一口就没了,比喻维生艰难。俚语云:“鸡上斤仔上十。”言鸡养到一斤就能上市卖钱,孩子长到十几岁就能干一些活,自己谋一口饭吃。依黁的父母盼望孩子快些长大以减轻家庭负担,但“等水奥(慢)滚,等仔奥大”,越是急切等待,越觉得时间漫长。
依黁十岁那年,经厝边伊伯介绍,到坊口街饮食店干杂活。童工没工钱管吃两顿饭,店主看孩子勤劳,时有奖赏一两根胰炸粿(油条)或蛎饼。依黁自小乖巧懂世事,挂念父母饥寒度日,总把“奖品”带回家奉与父母。每到寒冬天冷时,他回想邻居伯伯讲廿四孝“黄香温席”的故事,也夜夜服侍父母洗脚,等他们安睡自己方歇下。
依黁二十岁到大义临津驿当船夫,平日间省吃俭用,恨不得“蜀片钱掰两爿使”(一片铜钱掰成两半花),但在有一件事上,他花钱从不吝啬。依黁父亲残疾后身体虚弱,郎中说吃海蛎可以强身健骨。于是,依黁一拿到工钱,就去为父亲买海蛎。每每渡船到古山尾港内候潮,他就到林浦蛎柎牙“扒蛎”。蛎柎牙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海蛎批发市场。旧时,闽县安仁乡开化里林浦的这个海蛎批发市场,海蛎不称重,按大小筐论价,只是顾客要到海蛎堆场自己动手用钉耙箩筐“扒蛎”。船夫依黁成为了林浦蛎柎牙的常客。
闽谚云:“上㬼样下㬼传。”说的是长辈做出榜样,晚辈就会有样学样。依黁孝顺父母,潜移默化影响子女,孝行在黁仔心里也种下种子。他们家里凡有好吃好喝的,都是第一时间孝敬爷爷奶奶,然后轮到父母,最后才是小孩。依黁时有出航晚归,黁仔学着父亲样,给爷爷奶奶温席,邻里都夸依黁“孝顺侬自有孝顺仔”。这种代代相传的孝顺家风,在大义临津驿远近传为佳话,成为当地人教育子女的范本。
嘿!兄弟~福州腔调旨在展现使用福州方言的有趣情景。如果对福州话的日常表达有故事想说,欢迎投稿fzwbwhb@163.com。我们也想听一听你的故事,看看福州城有多少好玩有趣的生活情景。
来源:福州晚报·兰花圃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