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毛姆以第一视角,徐徐展开一战后西方世界的生活画卷:穿着精致套装的名流社交、地中海沿岸的度假别墅、伦敦的公寓套间、法国街头的种种小咖啡馆、小酒馆……从美国到欧洲、印度,从巴黎、伦敦到芝加哥、纽约、从城市到海滨,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作者在广阔的地域与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组组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

一生追求名利的艾略特,

精致利己主义的伊莎贝尔,

执着精神世界探索的拉里,

沉溺痛苦之中难以自拔的索菲,

打破枷锁活出自我的苏珊……

其中以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拉里,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毛姆通过拉里这个角色,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

《刀锋》第六章,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梳理了拉里的修行轨迹与结果。

1.直面生死,开启探索之旅:

战友的死亡让拉里意识到生命的无常,直面死亡,触发“生的意义”的探索。拉里是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信仰上帝的国度里,但是上帝让救他命的好人死了,让自己苟活下来,为什么?他对上帝善与恶,罪与罚的信仰体系并不满意,不能给他想要的答案。

2、放弃世俗生活,大量阅读:

于是他从美国来到巴黎,拒绝了体面的工作,与未婚妻结婚计划也因此破裂。他在巴黎图书馆开始读书,大量地阅读哲学,心理学等书籍。

3 、游历与苦行:

大量的阅读并没有给他答案,拉里开始游历。从法国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一路走来,他做过矿工、农夫等,通过体力劳动与自然接触,以求净化心灵。也尝试用艺术寻找宗教没有给他指出的道路。但西方的宗教与哲学都没有满足他的精神追求,于是把目光转向东方。

4. 终极领悟的“得道”:

拉里来到印度,研习《奥义书》和吠陀思想,接受“梵我合一”的宇宙观。通过冥想、禁欲和苦行,体验“无我”境界。并且在喜马拉雅山巅的日出中“得道”,感受到与宇宙合一的狂喜,所有的困惑都瓦解了。

5.结果:

拉里最终在印度吠陀哲学中找到了答案——“自我的完善”与“精神的永恒”,领悟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超越个体欲望、追求内在平静。

最后拉里并未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圣人”,而是以超然的态度融入世俗,在行动中实现精神的自由。他散尽钱财,回到自己的家乡美国,过极简的生活,成为出租车司机或工人,在平凡中实践“无我”精神,以平和的心态与世界和解。(以出世的心入世)

结论:刀锋之上的平衡术

《刀锋》的标题源自《迦托·奥义书》的隐喻:“救赎之道如履刀锋”。毛姆通过拉里这一角色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物质或精神,而是在平衡中实现生命的圆满。

拓展:

附:关于印度的吠陀派

附:禅宗的核心思想

附:维特根斯坦‌十大经典语录

关于印度吠陀派

吠陀(Veda)是古印度的一套宗教典籍,是印度古代宗教、哲学、文化的源泉。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文化的基石,也是印度哲学思想的初始点。

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吠陀文化逐渐产生了更深入的哲学思考。例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死亡后的命运等主题开始受到关注。这一时期的哲学思考在吠陀后文献中得到体现,如《奥義书》(Upanishads)。

道德与行为规范:吠陀文化强调道德和行为规范,认为人应该遵循“达摩”(Dharma),即宇宙的道德法则和职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责,如战士的职责是保卫国家,祭司的职责是进行宗教仪式。

认知与修行:吠陀文化中,知识被视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人们通过学习、冥想和修行来获得对宇宙真理的认知。这种追求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为了灵魂的解脱。

生死观:

吠陀经典也关注生命的循环和重生的思想。死亡不被视为结束,而是生命之旅的一个环节。人们相信通过正义的行为和严格的仪式,灵魂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存在或得到解脱,摆脱生死的连续轮回。

知识的传承:吠陀经典主要通过口传的方式流传,这要求学者和祭司都要记住这些文本。这种口头传统不仅确保了文本的保存,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的团结和文化传承。

对外部文化的开放性:尽管吠陀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印度社会,但它们也表现出对外部思想和文化的接纳。许多外部元素,如伊朗、中亚的信仰和观念,也在吠陀文化中得到了接纳和融合。

禅宗核心思想

1.心性论

禅宗认为众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离开自心、本性去论佛、求佛都是错误的。自心、本性是空寂清净的,执著自心、本性或佛也是不对的。禅宗强调“心即佛”与“无心是佛”的统一性,前者肯定心与佛不相离,后者强调不执著于佛身形象。

2.见性成佛

禅宗主张通过“见性”来成佛,即认知自身的纯净本性(佛性)。这种本性无形无相,超越一切对立和二元性,需要通过禅修(如坐禅)来直接体验。

3.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强调不依赖文字和外在仪式,而是通过“以心传心”的方式直接传授禅法,使弟子自悟自解。这种方法被称为“传佛心印”。

4.无念、无相、无住

禅宗提倡“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指远离妄念,无相指认识到诸相的虚妄,无住指心不执著于任何事物。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禅宗修行的核心理念。

5.顿悟思想

禅宗主张“顿悟”,即通过瞬间的觉悟直接认识真如本性,而不需要长期的渐修。这种思想在《六祖坛经》中有详细阐述。

6.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

禅宗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提倡“平常心是道”,即在日常行为中体现禅的境界,如“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纯任本然。

这些核心思想共同构成了禅宗的哲学体系和修行方法,深刻影响了东亚的佛教实践和文化。

维特根斯坦十大经典语录

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且富有启发性。以下是他的十大经典语录,涵盖了语言、哲学、人生智慧等多个方面:‌

‌“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这句话强调了语言的界限,提醒我们对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应保持敬畏和沉默。

‌“努力改善自己,是你为改善世界所能做的一切。”‌

维特根斯坦认为,个人的自我提升是改变世界的基础。

‌“当你说‘不’的时候,要像一堵墙,而不能像一扇门。”‌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坚持原则时要有坚定的态度,而不是轻易妥协。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信念是支撑个人行动和成就的核心,即使感觉不可靠,信念也应坚定不移。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强调,世界是由具体的事实构成的,而不是孤立的事物的简单堆砌。

‌“请勿把他人的例子当作你的生活指南。”‌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人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自己,应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我们会想到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变,即改变我们的态度。”‌

环境的变化固然重要,但改变对环境的看法和态度才是根本。

‌“从不做蠢事的人,也永远不会有任何聪明之举。”‌

成功往往源于尝试和失败,只有敢于犯错,才能从中学习和成长。

‌“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价格。”‌

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是由人类的关注和认知赋予的,而非事物本身。

‌“思维也有一段耕耘的时间和一段用来收获的时间。”‌

思考需要时间和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经过充分的探索,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这些语录不仅展现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智慧,也为我们在语言、思维和生活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

曹秋萍,第6期百日共读计划成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