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暖阳倾洒燕赵大地,繁花与新绿交织成诗。中国书画报燕赵分社社长刘宁率团队怀着对艺术与文化的热忱,驱车前往河北建投集团,拜访书法家苗子簃先生。这场春日之约,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展现了苗子簃先生在工作与书画领域并行不悖、相映生辉的精彩人生。



甫一见面,苗子簃先生温文尔雅的气质便扑面而来,他热情相迎,将众人引入室内斟上茶水,苗子簃先生缓缓讲述起自己的艺术生涯。自邢台求学时期起,他便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从邢台市第 16 中学司山堂先生的启蒙,到邢台第一中学白寿章先生之子白笠平先生的悉心教导,再到河北大学求学时在 “三余书法社” 跟随熊任望先生研习碑帖,每一段经历都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墙上悬挂的《兰亭序》临摹作品,便是他多年来研习经典的见证,那飘逸灵动的笔法,不仅展现出对古人书法神韵的精准把握,更蕴含着他对人生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随后,苗子簃先生起身向众人展示他的得意之作。一幅《龙腾云海图》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画面中巨龙昂首,气势磅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一片片栩栩如生的龙鳞。这正是他独创的 “绒鳞体” 技法的精妙呈现。不同于传统水墨以笔勾勒的方式,苗子簃先生以特制的铜印蘸墨,巧妙控制力度与墨色浓淡,在宣纸上层层拓印。龙鳞的纹理在墨色的晕染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既有金属般的光泽与质感,又不失水墨特有的柔和与含蓄。鳞片间的留白,似云雾缭绕,赋予画面无尽的想象空间,传统水墨的意境与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在此完美融合,让人不禁感叹其构思之巧妙、技艺之精湛。







细看另一幅作品《龙佑中华》,画卷展开,一条巨龙自云海中腾

跃而出,龙须飞扬,龙目如炬,尽显威严之势。最令人惊叹的,当属龙身之上那一片片以 “绒鳞体” 技法绘制的鳞片。苗子簃先生以特制铜印蘸取浓淡不同的墨汁,在宣纸上层层拓印,每一次按压的力度、角度都经过精心考量。墨色从龙首处的浓黑,渐次过渡到龙尾的浅灰,层次分明,仿佛能看到鳞片在光影下流转的光泽。细看之下,每一片鳞片都似独立的个体,边缘微微翘起,既有金属般的硬朗质感,又因水墨的晕染而透着温润的气息,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龙佑中华局部图

鳞片间的留白更是神来之笔,如缥缈云雾环绕龙身,赋予画面灵动的气韵。整幅作品中,巨龙昂首向天,身姿矫健,既有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又暗含守护中华的温柔意蕴。苗子簃先生将传统水墨的意境与现代艺术的创新技法相融合,让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巨龙,在宣纸上焕发新生,令人观之震撼,思之回味无穷。刘宁社长一行沉浸在这些精妙的作品中,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轻声赞叹。他们惊叹于苗子簃先生在传承传统书画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以独特的 “绒鳞体” 技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将传统水墨与现代艺术思维相融合的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苗子簃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彰显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龙佑中华局部图



刘宁社长一行沉浸在这些精妙的作品中,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轻声赞叹。他们惊叹于苗子簃先生在传承传统书画精髓的同时,大胆创新,以独特的 “绒鳞体” 技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将传统水墨与现代艺术思维相融合的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苗子簃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彰显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对书画艺术的探讨中,苗子簃先生还分享了自己对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见解。他认为,深入研习经典是根基,只有吃透古人的笔墨精神,才能真正理解书画艺术的内涵;而创新则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家应当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勇于突破与尝试。他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新闻媒体、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等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使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生活气息。

暮色渐浓,窗外的燕赵大地仍沐浴在余晖之中。墨香依旧萦绕,那些承载着千年文脉与创新思索的书画作品,静静诉说着艺术的永恒魅力。从临摹古帖的孜孜以求,到独创技法的大胆突破,他始终以赤子之心在艺术的征途上笃定前行。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坚持,恰似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既扎根于历史的沃土,又向着未来舒展枝叶,为当代书画艺术的星河增添了一抹独特而璀璨的光芒。







编辑丨于永霞

审核丨刘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