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加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脑海里浮现出千年前苏轼被贬黄州时抄书的身影。一生嗜书如命的苏轼,把在黄州的时日作为修炼自己的机会,不放弃任何时间来读书学习,坚持日课。所谓日课,是宋代流行的读书法。
宋神宗元丰年间,刚刚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暂住于定慧院。被贬边远地区的苏轼,其心情可想而知,酸楚、苦闷与落寂。于是,他写了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词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表达他此时的心情。
写罢这首词,天生具有乐观基因的苏轼,没有被艰难困苦吓倒,而是迅速调整自己,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了有一个住所,在朋友的帮助下觅得一处宅地,他建起了自己的新家,命名为雪堂,从此这里成了他做读书日课的好地方。
当时,生活困难,苏轼就开荒种粮;副食缺乏,他挖掘当地的食材资源,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甚至还酿出东坡酒,把生活搞得有滋有味,还深深影响了当地百姓。
在读书上,苏轼犹如蚂蚁啃骨头,抄书就是他日课最大的主题。据《道山清话》载:苏轼在雪堂每天都要读诸子百家,前人诗文无所不读,他特别喜欢杜牧的《阿房宫赋》《过华清宫》,读了一遍又一遍,每读完一遍,便嗟叹不已,到了深夜也不能入睡;他甚至把《过华清宫》等诗作抄了三四十本;他还手抄《金刚经》,仅《汉书》就抄了三遍。
关于苏轼抄《汉书》一事,在南宋陈鹄所著《西塘集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一个趣事: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司农朱载上正在此地管理粮仓,苏轼与他还不熟识。有一天,一位来访客人吟咏了两句诗:“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苏轼听了,十分惊讶地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客人回答说是司农朱载上所作。苏轼再三称赞欣赏,他认为这首诗充满了优雅的意境和情趣,觉得是写给自己的,因此,对朱载上印象很深。后来,朱载上专门去拜访苏轼,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成了知己。此后朱载上经常去拜访苏轼,每次谈兴都很浓。
偶有一天,朱载上又来见苏轼,家丁已报告过来访者的名字了,可是过了好长时间,苏轼才出来见他,满脸惭愧地感谢朱载上久久等候的诚意,并且说:“刚才我做完了每天的功课,耽误了些时间,有失迎接。”二人坐下来,开始交谈,仍然十分尽兴。即将结束谈话时,朱载上问道:“刚才先生所说的每天的功课,是怎么回事?”苏轼回答说:“我正在学习《汉书》,每天都是边读边手抄。”朱载上听后,很是吃惊,说道:“凭先生的天赋,打开书卷,一经浏览,就会终生不忘,怎么还要用手抄这种费力的办法呢?”苏轼说:“非也!我读《汉书》,到今天一共手抄了三遍!最初是一段手抄三个字作为标记,第二次则减少为两个字,现在则减少到一个字就行了。”
朱载上虔诚地离开座位请教说:“不知先生所抄的书稿,能否有幸一见?”苏轼就从书几上取来一册,朱载上看了,根本看不懂苏轼所抄书稿的意思,有些困惑。苏轼说:“足下可以随便找出我标记中的一字为例,我来背诵。”朱载上照他说的随便找出一个字,苏轼就应声背出了那一段几百字的内容,结果与《汉书》原文无一字差错;朱载上接着又挑了几个字试验,结果都一样,没有一点错误。朱载上感叹很久,不禁说道:“先生真是下凡神仙一样的天才啊!”
回去后,朱载上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天才苏轼尚且如此认真学习,天赋一般的人,怎么能不更加勤奋读书呢?”苏轼自己也曾对弟子说过:“我每读一部经典,都是从头抄到尾的。”
通过苏轼抄《汉书》一例,就足以看出他读书学习的决心和韧劲,读书日课也成为困难时期磨练自己的最好办法。作家蒋勋曾评价:“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剧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
苏轼尝言“君子不以命废志”,意思是一个有志者不会因为命运多舛而放弃了自己的志向。苏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黄州的四年,成了苏轼修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课堂。虽然各方面的条件极其艰苦,但他刻苦读书、勤奋写作不辍,每天晚上三更以后才睡觉。在黄州的四年里,苏轼的文学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写出诗200多首、词66首、赋3篇、文章(包括小品)170多篇、书信280多封。还写了《易传》9卷、《论语说》5卷。
有耕耘就有收获,这段时间苏轼不仅书法、绘画、词文达到了艺术巅峰,就连农学、美食、医学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发展。
(本文作者为枣庄市台儿庄区融媒体中心编审委员会编审、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