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铭九老人的爱心书屋 成艳妮/摄

4月22日上午10时30分,泾阳县王桥镇东街村,“4·23王桥镇关工委爱心公益书屋捐赠暨阅读驿站授牌仪式”在赵铭九老人的小院中举行。83岁的赵铭九左手扶着腰,正用微微颤抖却饱含深情的声音致辞。台下,18位老年读者静静聆听,他们是“爱心书屋”的忠实拥趸,也是王桥镇关工委的爱心志愿者。

赵铭九,这位已到耄耋之年的退休教师,在教育战线耕耘半生后,又在人生暮年再次挑起了知识传播的重任,用书籍为乡村孩子架起一座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退而不休”的壮美华章。

墨香为伴 点亮童心

赵铭九自幼便喜好读书,儿时对读书的那份热爱,早已化作他生命中的底色。从教期间,他将知识传递给无数学生,而退休后,这份对读书的执着并未因岁月而褪色。当村里提出需要有人管理农家书屋时,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副沉重却又满载希望的担子。

起初,那间小小的农家书屋,书籍寥寥,空间逼仄,可在他眼中,那却是他与书籍再次深情相拥的起点。后来,随着孩子们借阅的需求日益增长,他干脆将书籍搬回自家院子里,二十几平方米的小院被他巧妙改造,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心书屋”。

“刚开始书很少,我就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拿回来给娃们看。”回想起开办书屋之初的情形,赵铭九老人眼中满是质朴与坚忍。这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读者随来随借,只需要简单登记,不限时间,看完归还。不同于普通图书馆的是,这里的每本书都配有“读书任务卡”,孩子们会被赵爷爷鼓励甚至要求写读书笔记。

展卷览书,岁月漫漫。茶几上的5个大作业本,密密麻麻记录着2021年至今的近5000条借阅记录。16 年的寒来暑往,“爱心书屋”也从最初的几本书逐渐发展到如今的8个书柜、6000 余册藏书。赵铭九精心整理每本书籍,分类编目,方便孩子们借阅。文学巨著、科普读物、历史典籍、艺术画册……各类书籍应有尽有,为走进这间书屋的读者织就了一张广阔的精神食粮网。

共读时光 书屋里的温暖日常

下午4时30分,书屋迎来了每天最热闹的“共读时光”。小娟(化名)和她的三个孩子总是如约而至。“娃们就喜欢来他赵爷爷这里,赵老师现在说一句话比我和他爸都管用。”小娟笑着说道。家离赵老师家只隔着两个巷子的他们,从大女儿第一次踏入书屋的那一刻起,便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母子四人皆是书屋的“老读者”。“赵老师这里的书类型比较丰富,也有阅读环境,而且还经常举行读书分享活动,娃们现在已经养成了看书习惯,对学习帮助也特别大。”


赵铭九老人的爱心书屋 成艳妮/摄

每天下午放学后和每年的寒暑假,都是赵老师最忙碌的时候。他的小院里经常坐满了“小读者”和“大读者”,他总是耐心地为孩子们介绍书籍内容,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孩子们在这里畅游书海,自由翻阅,沉浸其中。有的孩子因阅读爱上了文字,养成了受益终生的阅读习惯,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有的孩子在朗读比赛中一展风采,收获自信与荣耀;还有的孩子将书中所学化作行动力量,在社区开展环保活动、主动帮扶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书本中的真善美。

“这些书是有的孩子考上大学后,专程送过来的。”赵铭九抚摸着书架上的几本书脊,“他们说‘赵爷爷的书改变了我’,这是我听到过最高兴的话。书就像是种子,总要有人去播种。”

病床边的文化坚守

“老汉,我肚子饿了!”一声略带沙哑的呼喊声传来,我们的采访被赵老师老伴的呼叫声打断。他柔声回应,动作利落地回房拿了两块沙琪玛,又倒了一杯温水,轻放在老伴床头。邻居轻声透露,赵老师的老伴卧床不起十多年,儿子媳妇在外打拼,他便承担起照顾老伴的重任。即便自己也已年老体弱,可孩子们的一声“赵爷爷”,于他每天而言,比蜜糖还要甜。

在他的书屋,孩子们不仅能汲取知识养分,还能参与各类精彩纷呈的读书分享会。“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 乐读思践迎接新学期”“传承弘扬春节文化 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学习雷锋好榜样 红心向党早成才”……这些活动宛如一颗颗璀璨星辰,点亮孩子们的成长夜空。

今年的学雷锋读书分享会,别出心裁地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学生们轮流上台分享雷锋的感人故事,随后大家一起表演了“学习雷锋”拍手快板、欢唱歌曲等节目。活动落幕,赵老师却未止步,他引导孩子们将学习付诸实践,主动清扫村道路上的垃圾,让雷锋精神在乡野间生根发芽。

“赵老师现在成了我的‘官称呼’,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大家都叫我赵老师。”赵铭九老人开怀畅笑。退休20余载,他将满腔热情倾洒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帮扶120余名困难学生重返校园,为师生作普法宣讲和党史知识报告百余场,受众超2万人次,还组织小志愿者队伍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促成“岳志德尊师重教奖”设立。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赵铭九深知对困境青少年的帮扶,物质资助只是杯水车薪,唯有从精神上给予滋养呵护,才能帮助青少年们健康成长。每年清明节,赵铭九都会带领孩子们前往烈士墓,开展扫墓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坚持 16 年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他设立道德讲堂,宣讲道德模范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不辞辛劳主动送书上门。如今,这座“爱心书屋”荣誉等身,先后被授予“泾阳县终身学习品牌”“泾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泾阳县家庭教育服务站”。而赵铭九老人也先后荣获陕西省、咸阳市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咸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咸阳好人”“泾阳好人”等多项殊荣。

采访接近尾声,赵铭九从屋子里拿出了他的珍藏“宝贝” —— 几袋子分门别类整理的书屋活动照片。照片里,孩子们读书时的笑脸、婆孙共读的温馨画面、他戴着红袖标在学校门口护学的认真模样、孩子们激情演讲时的飞扬神采……一张张定格的瞬间,拼凑出一幅因书而暖、因爱而美的乡村画卷。谈及坚持的动力源泉,老人指向书架上手写的标语:“让文化的根,扎在乡村振兴的泥土里”。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