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嘉琪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本篇原刊于2015年版《百年莲花池》,经政协浔阳区文史委授权转发。由于原文的文法错误较多,编者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1965年春末,我随九江地委农村工作组来到九江县新港公社光荣大队蹲点劳动。
在劳动中,我同老农一起站耙耙田。因大拖拉机翻过的土块比牛耕的大,经太阳一晒显得坚硬。因此,需要用牛耙一遍遍地耙碎。为了提神,老农站在耙上有时哼几句山歌,唱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清,只晓得音是多多来索索来多……
我问大叔:“你唱的么事啊?”他说:“我们叫‘隔山拖’,是我们区里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唱的山歌。”
我讲:“请你完整地唱支给我听行吗?”他说:“有么事不行啊!”稍候片刻,他把牛鞭一甩,唱:
暮(呃)色(里个)苍茫看(来)劲(哪个)松(呃), 乱(呃)云(哪个)飞渡(哟)仍(呃)从(哪个)容, 天(来)生(呃)个仙人洞(啊), 无(呃)限(哪个)风(呃)光在险(哪个)峰(哟)。
第四句复唱一句,曲词悠扬。
我跟在他一起耙田,他在前我在后,感觉好像似懂非懂。我问他:“你唱的是不是毛主席诗词啊?”
他说:“是啊!是我上初中的儿子教的词,你们不是说要唱新山歌吗?”
我忙说:“是啊是啊!”当时心里很高兴、佩服老农。
我说:“等收了工,晚上教我唱好吗?”
他说:“音不好听,学它做么事!”
我说:“好听啊!”他笑笑,晚饭后我求着他教我,他唱一句我学一句,大致教了十多遍吧。我主要是学他唱的音调和咬词吐字,特别是那些垫词“来”“呃”“个”“啊”,因为它们是民歌的特色,我比较注重字词。我慢慢嚼着,越哼越有味道。
几天后,我哼唱给他听,他说“有点像”,我才把曲谱粗记下来。
回文化馆后,将曲谱又细致地整理了一遍,并找机会唱给九江县文化站同行听,征求意见,到底像不像。他们听后,说这样的山歌县里到处都是,永安、港口、城门、杨柳、沙河都有,大同小异。
文革时,有一年春节向支左部队官兵慰问演出。我按学来的原词唱,说是毛主席诗词,所以受到质疑,后来据说江青指示:山歌表达不了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她这么一说,不敢唱了怕犯错误。就把此信锁进抽屉里,一锁就是好几年,但它的旋律我一直在保存着。
1973年,全省要举行文化会演,地区要我参加唱民歌。当时想六十年代我曾唱过永修、武宁、修水、瑞昌的民歌,总不能老唱那些唱过的吧,想这次把九江山歌推出去。领导强调:这次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毛主席的无产阶级路线为指针,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大文件精神为中心,以批林整风为纲,以革命样板戏为榜样,重视上层建筑,继续搞好文艺革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用实际行动欢庆党的十大,欢庆建国二十四周年。
为了推出此山歌,我到处寻找灵感。文革期间,在庐山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时,进一步了解了过去的庐山历史,在史料中见到:“一条险路阴森森,万仞石阶血斑斑,轿工生活如牛马,肩膀被人当路踩,滴滴血泪洒石崖,血流化作山涧水,流入长江和大海,要报仇,要血恨,盼望红旗插山崖,轿工才得把头抬。东方红,太阳升,五老峰上飘彩云,北京太阳照山顶,庐山人民齐翻身,赶洋奴,灭蒋贼,庐山松柏全返青,江山多娇人多情,今日山城尽春光,夜来万家灯火明,党的恩情唱不尽。”
解放后,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几次来庐山,每来一次都亲切看望庐山人民。他开会的场所、住居的房屋、活动的地方,都成为人民瞻仰的圣地。
1956年我曾参加过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五一”劳动节那天上午十时,参加首都文艺大军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我和弟弟是孤儿,是毛主席、共产党救了我们,有了工作,有饱饭吃。我是抱着感恩的心态对待一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学习十大路线教育后,首先确定九江山歌是大众百姓创造的劳动山歌,很有普遍意义。而彭泽县棉船公社棉农提出过一个响亮口号:“站在家门口,望到天安门”,也给我启发很大。
经过长时间酝酿,反复斟酌,终于写出《站在庐山望北京》歌词:
站在庐山望北京,想念毛主席大恩人, 庐山北京千里远,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 毛主席健步上山来,鲜红的太阳照四海, 全国人民齐歌颂,胜利的歌声传天外, 巍巍庐山笑颜开,毛主席住在北京城, 日夜辛苦为人民,来采庐山云雾茶, 献上香茶献上心,党的恩情比海深。 站在庐山望北京,心更亮来眼更明, 庐山人民心向党,跟着毛主席向前进。
歌词是经过无数次的琢磨、推敲,并广泛征求了本地专业、业余词作家们意见修改而定的,并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音协领导的肯定。
因山歌赋予了新的内容,原有的四句乐句表达不了新的意思,只有在保持原有的山歌的特点外,增添了新的旋律,节奏也有了新的变化,这样才能表现人民对领袖的思念心情。即做到了九江人承认是九江山歌,而外地人又能听懂歌词。
1973年9月24日在全省音乐舞蹈调演大会上,大会安排我向参加全省文艺会演的同志做中心发言,介绍学习、整理、创作、演唱这支歌的心得体会,受到了热情欢迎。1975年9月,这支歌又被光荣选上,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音乐独唱、独奏、重唱、重奏调演”。
1976年我奉文化部指名进京,带着《站在庐山望北京》和《党的恩情唱不完》参加首都庆“五一”劳动节游园演出。并参加文化部组织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4周年专题演出,慰问首都驻军、北京郊区农民,历时一个月。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映。
《站在庐山望北京》作为红色山歌时代的终结,毛主席也走了,那个时代也结束了,用这支歌划句号很圆满了。我们这一代人也走到这儿,也应该划一个句号。
【编后记】
据2023年2月17日《江西日报》载,《站在庐山望北京》由民歌《一曲乡音迎你来》改编。显而易见的是,民歌的名字就不符合基本常识。还好,本文作者没这么写。
这首曲子编者没听过,从乐谱的旋律来分析,以Sol Do Re为核腔,是典型的南方曲调,相当传统,很可能是最传统的苗音。编者找不到曲子的录音,不清楚九江话唱出来是什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