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春天,成都街头喜气洋洋,暖暖的阳光普照着天府之国,这一切无不令四川人民兴奋无比。因为3月初,成都迎来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成都会议之后,毛主席将由成都到重庆,途经长江三峡再到武汉。
此次行程,毛主席视察了成渝两地的工厂、农村以及著名历史景点。李银桥作为毛主席的卫士,随时保护毛主席安全。
在游览长江三峡的船上,毛主席的一句话让李银桥感到震惊,李银桥说:
“你这话罗部长听了,非吓疯不可。”当时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要负责毛主席的外出安全工作。
毛主席的成都之行去了哪些地方,在游览三游的船上到底说了什么让李银桥感到震惊?
雨中观草堂,赏杜甫诗词
3月4日下午,两辆黑色轿车驶入成都金牛招待所(现金牛宾馆),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及相关工作人员急忙迎了上去。
毛主席身穿银灰色的衣服,红光满面,走起路来稳健有力。许多第一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工作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四川。
早在1955年,铁道部提交修建成昆铁路的报告。在中央全会上,有人提出“蜀道难”,在西南修铁路困难重重。
毛主席劝解道:“不通(铁路),下次去成都开会议,骑毛驴去西昌。”由此可见,毛主席十分关心四川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
毛主席在成都的工作安排得很紧,他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文件和书籍。他喜欢晚上工作,常常到了第二天中午都还在伏案工作,有时候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毛主席日理万机,除了工作就是看书学习。3月7日这天,成都春雨绵绵,毛主席临时起兴,对李银桥说:
“走,我们到杜甫草堂去。”
一旁的杨尚昆听后赶紧劝说:
“主席,你这出去肯定会被人民群众围住……”
当时正值春游踏春的时候,景区肯定人多,来不及提前布置保卫工作。
毛主席十分尊重杜甫及其诗歌,又难得一见成都的春雨。有了雅兴却难以成行,他有些不高兴,说:
“我还不自由了呢!我不可能在房间里憋死吧。”
杨尚昆和李银桥不敢继续劝说。窗外的雨声滴滴答答,雨中的天府之国别有一番味道。毛主席吟诵杜甫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毛主席说走就走,叫上李银桥就要出发。杨尚昆只好叫上罗瑞卿一起去。
毛主席吩咐事先不要打招呼,不能惊扰草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下午4点过,一行人穿上雨衣从草堂寺(如今的南大门)进到杜甫草堂内。
虽是冒着小雨,毛主席兴致极高,边参观边跟随行人员讲解。毛主席一生曾大量阅读过杜甫的作品,随口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杜甫与人民疾苦与共,毛主席曾经专门手书默写过这两句。主席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看来高级知识分子住宿困难的问题,是古已有之。”
李银桥凑上前说:“主席,您说慢点,我得记下来。”
李银桥向来爱学习,毛主席打趣道:
“这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回到北京,我拿给你看。”
穿过“花径”甬道到柴门,毛主席放缓脚步,观看左壁间嵌着诗句石刻。在“工部祠”的“史诗堂”前,濛濛细雨,千竿翠竹,小溪流水,他神态从容,吟诵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来到“大廨”,毛主席仔细欣赏悬挂着的一副楹联,赞赏道:“好!集杜诗句。”不经意间,毛主席的脸上,发出了会意的微笑。
毛主席在杜甫草堂游览了约40分钟,一行人又去了武侯祠。这场朦朦胧胧的小雨,以至于各个景点的游客不多,毛主席穿着雨衣还真没人认出来,难得半日闲。
视察郫县红光农业社,与社员话家常
此次成都会议将重点讨论关于工业生产和农业合作社问题,毛主席心系农业与人民,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下乡去体察民情,近距离接触老百姓,了解当地情况。
3月16日傍晚,毛主席到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视察。李井泉、郫县县委书记刘至台及当地合作社干部前来一路随行。
毛主席来到社员温大娘家里,温大娘原名叫林赛华,是一位60多岁的农妇,这天家里就她一人。她家是典型的川西农家,林荫下几间茅屋坐北朝南,门前有一个很大的院坝。
毛主席走进院坝,指着院里的橘树问:“是不是社员栽的?”社长肯定地回答。
“那很好。鼓励社员们多栽花果树,将来能遍地花果成林,那就好了。”
毛主席兴致盎然,走进温家堂屋,同温大娘打招呼。用带着湖南口音的四川话与温大娘摆起了龙门阵。
温大娘患有眼病,没认出毛主席,只以为是省外哪位领导来了。
“你们一年分多少粮食?”毛主席关切询问。
温大娘回答一年可以分几百斤。副社长又补充道:“分四百五十斤。”
毛主席立马打断:“你说的不算。”又问温大娘到底分了多少,一年够不够吃。
温大娘回答:“够吃。”
“你说,是不是真的够吃?”毛主席表情严肃,温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真的够吃!”
“社长欺不欺负你们?”毛主席指着几个合作社的干部问。
温大娘笑着回答:“欺负啥子哦?我们社长见人都是笑眯眯的。”
从温大娘家出来,毛主席又去了几户农家,看了社员家的麦地、猪圈、菜园,劝社员们多种菜、多养猪。农民们见到主席来了,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嬉笑着扑到主席身边。
一位女社长知道毛主席来了,当时她还在家里喂猪,手上沾满了猪草。毛主席见她跑过来,就伸出手紧握着她的手,亲地询问她的工作情况。
毛主席关心“除四害”的工作开展,专门到社员家里查看有没有蟑螂。他问社员蟑螂是什么东西,社员回答“叫偷油婆。”看来“除四害”的宣传工作比较好,主席感到很满意。
红光农业社社长周桂长提到了一种“打破碗花花”可以消灭苍蝇和蚊子。毛主席饶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周桂林说:“从前为了防止孩子们去摘这种花,农民就说摘了要打破碗,打破了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么得名的。”
随行的四川农业厅的工作人员现场向毛主席补充道:这种植物书名叫“野棉花”,有毒,可以杀虫,还介绍了使用这种花杀虫的方法。
毛主席说:“这是一重大发现,是群众的一大创造。好办法,要推广。”这时一个小孩儿随手从田坎边摘来一株,毛主席满意地说:“很好,带回去,明天开会给大家看看。”
第二天的会议上,毛主席给大家展示了打破碗花花。后来,他还在一份材料上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植物。
视察都江堰,关心民生水利工程
毛主席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主席在从北京出发前就计划要到都江堰去看一看。
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毛主席去灌县(现都江堰市)视察都江堰。在李井泉和温江地委书记宋文彬的陪同下,于3月21日下午2点50分到达离堆公园。
灌县县委书记陈彬、县长王宝玉和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等早早等候在此。他们是第一次见主席,心情非常激动,赶紧跟上主席的车一起驶向都江堰渠首二王庙。
到了二王庙,毛主席下车与陈彬等人一一握了手,大家激动地说:“欢迎主席。”
毛主席站在玉垒山腰,一览都江堰渠首工程全景。一旁的陈彬向主席介绍都江堰的发展历程。
抗战期间,都江堰没有治理而走向老化,直到建国后军民一心,按时完成了岁修任务。
毛主席仔细听着陈彬讲解,随后说:“解放了,古堰回到人民的怀抱中了。”毛主席望着这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赞美道:“灌县是个好地方嘛,山清水秀哟!”
毛主席又拿起望远镜眺望更远的地方,然后问李井泉:“调用灌区每年需要近百万民工参与,给不给民工工钱?”
李井泉答:“要给的。”
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这样就好,不能忘了党的宗旨,要给人民付工钱。”
毛主席发现每年岁修全靠人工肩挑背扛,民工们很辛苦。于是对张建忠说:
“今后要改用卷扬机和掘土机等机械化操作,这样就省人力了。”
视察完渠首工程,毛主席乘车回到离堆公园的伏龙观。来到宝瓶口,张建忠介绍说:这里控制着流向川西平原的水量。四川之所以称为“天府之国”,全靠这股水滋养。
毛主席站在回廊上,手扶栏杆,俯视江水奔腾,赞扬道:“李冰为四川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伏龙观,毛主席观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沙盘模型和灌溉区域图。他老人家弯着腰,看得很仔细,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下午5点过,毛主席从离堆公园出来。群众知道主席来了,争相目睹领袖的风采,他们从各方拥了过来,大声欢呼“毛主席!”。
虽然人群拥挤,但百姓们有序地站在两边,留出过道让毛主席经过,主席边走边挥手,跟群众打招呼:“大家好。”
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毛主席来到井福街一家餐馆用餐。随行的基层干部都是第一次与毛主席一起用餐,难免显得有些不自然的样子。
毛主席拿出香烟给每人散了一支,自己也点了一支吸起来,接着大家一边抽烟一边拉家常,气氛轻松了许多。毛主席问:“你们四川啥子叫龙门阵?”
副县长程斗南是本地人,他答道:
“四川好多大户人家门前都有道大门,外面的人要找主人家说事,需在大门口先跟看门的人说具体什么事,等他禀报主人。后来就叫‘摆龙门阵’了。”
毛主席听了很满意,赞扬道:“说得好!”毛主席见大家都放松了,笑着打趣:“今天谁请客?”
在座的都争着说:“我请客!”饭桌上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毛主席哈哈一笑:“还是我请客吧!”
餐桌上都是四川特色菜,有回锅肉、豆瓣鱼,还有石磨豆花和油炸花生米。毛主席吃得很开心,特别喜欢油炸花生米。
席间,主席跟大家干了一杯,陈彬和王宝玉也代表灌县敬了主席一杯。
饭后,毛主席接见了餐厅的厨师和服务员,大家排成一排站在主席身边,聆听主席教导,还分别跟主席握了手,几人激动不已。
返回成都途中,看见地里有农民在干活,主席下车询问庄稼收成情况,又和农民一起摘苕菜,村民们和毛主席摆起了龙门阵。毛主席平易近人,给村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时隔13年再次到重庆,首登“江峡”轮视察三峡
成都会议结束后,毛主席风尘仆仆赶往重庆。3月27日从成都出发途经成渝线,经停内江时毛主席下车又开展了一天的视察工作,了解当地民情和农业生产情况。
3月28日凌晨2点,毛主席的专列到达重庆菜园坝火车站。这是继1945年重庆谈判后,时隔13年,世纪伟人毛主席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重庆。
毛主席在重庆视察了重庆建设机床厂、重庆钢铁厂。3月29日凌晨1时50分,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首次登上“江峡”轮,驶向武汉。
这几天的行程排得非常满,毛主席几乎没时间休息。乘坐“江峡”轮经长江三峡取道武汉,再回北京,这是毛主席从北京去成都时就已经决定的。
虽是春寒料峭的3月,但此时的重庆春意正浓。凌晨的码头上热闹非凡,毛主席看见热情的市民和船员,他精神抖擞向大家挥手致意。
清晨6点,朝霞洒向江面,一声启航的汽笛拉响,“江峡”轮缓缓驶离码头,一路向东。毛主席身穿灰色大衣,气宇轩昂站在船舷,轻轻挥动手臂,满含深情地向山城人民告别。
毛主席丝毫没有睡意,与同行的李井泉等一同观察长江航道情况,时而询问船员一些行船的情况,时而感慨大自然的造化,时而陷入沉思。
他想起了1945年8月28日下午,他冒着生命危险来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的情景。他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第一次乘坐轮船东下,与13年前由延安飞来重庆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下午,“江峡”轮停靠川东门户万县港,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地委书记燕汉民上船汇报工作并随行当向导。
燕汉民走上前和毛主席握手,说:“毛主席!您好!”这是他第一次见毛主席,动作显得有些拘谨。
“好!请坐。”毛主席亲切地招呼他坐下。
见他坐在很远的位置,毛主席知道他有些紧张,就主动跟他聊到了他的“燕”姓的来历。
“你为什么姓燕,知不知道?”毛主席笑着问他。
燕汉民摇摇头表示不知道。毛主席说: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将部分“姬”姓改成“燕”姓,说他很可能是周王朝的后裔。
毛主席用一种风趣幽默的方式缓解了气氛。燕汉民听后放松了许多,他拿着一盏空气电池灯介绍:“这是我们万县电池厂工人的研究成果,他们托我献给主席。”
毛主席仔细看着电池灯,询问性能和使用方法,鼓励道:
“工人的干劲一定要鼓励,工人的创造性要好好珍惜。”
燕汉民又拿出几听果酱罐头送给主席,毛主席说拒绝收礼物。这可急坏了他,赶忙劝说道:“主席,这种果酱罐头是万县罐头厂的新产品。品尝新产品,是合法的。”
毛主席这才叫人打开果酱罐头,邀请船上的领导同志们一起品尝。
“来而不往非礼也!”毛主席说。他又拿出一本印制诗词集递给燕汉民,笑着说:“我也送你一点小小的礼物。”
“这里有30多首诗词是描写三峡的,请你和同志们好好读读,这是很有价值的。”
3月30日,“江峡”轮驶入云阳县境内,燕汉民向主席介绍了云阳县城对岸的张飞庙,讲起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民间传说。
客轮从万县往东驶入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峡江两岸一步一美景。毛主席遥望白帝城,吟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毛主席见长江沿岸多是光秃秃的,嘱咐燕汉民:李白诗中的“两岸猿志啼不住,那一定是满山树木,才能观有猿猴栖息,你们要发动群众,多栽树绿化长江啊!”
“江峡”轮快到巫峡时,毛主席穿上风衣,戴着帽子,站在船头拿起望远镜举目眺望。左岸的陆游洞、孔明碑、神女峰渐次映入眼帘,毛主席无比兴奋和激动。
一阵江风拂过,毛主席对身旁的李银桥说:“要是能在这里下去游泳,顺江而下,会当水击三千里,该是多么痛快啊!”
李银桥听后笑了起来,说:“你这话要是对罗部长说,他非得吓疯了不可!”早在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下水游长江,可把罗部长可吓坏了。
一想到当时罗部长急忙调了20名运动员过来陪毛主席游泳,主席和身边的杨尚昆都哈哈大笑起来。
当天傍晚,“江峡”轮驶过西陵峡,毛主席站在船尾甲板上,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同志交谈,眼前是拟选三峡工程坝址。
毛主席早就心系筹划三峡大坝,这也是他此次长江三峡之行的目的。
“江峡”轮途经宜昌,于4月1日清晨顺利抵达湖北武汉。来不及休息,毛主席又投入到新一轮的紧张工作,4月下旬又去了广州开会,5月初才回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