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4月16日早晨,在雨城区青江街道金鸡关村,晨雾缭绕的山居农庄里,36岁的黄新全站在观景台上,注视着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出的累累硕果。这位戴着智能手环、脚踩沾泥雨靴的新农人身后,是占地150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四年前那个同样氤氲着晨雾的归乡清晨,他带着浸透城市汗水的积蓄存折和充满创业理想与故土乡愁的“双程票”,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开启了一场现代农业的破壁实验。从都市白领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农夫”,黄新全用四年时间完成的不只是身份蜕变,更是在乡村振兴与农旅融合的碰撞交融中,为当代返乡创业群体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振兴新路径。



时光倒退回2021年,那是黄新全回乡创业的第一年。揣着打拼多年攒下的300万元积蓄和翻得卷边的《乡村振兴政策解读》,这位都市白领毅然回到家乡的金鸡关村。彼时他满脑子都是新闻里描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蓝图:智能大棚里水肥自动滴灌,四季不断的观光农业长廊,与生鲜平台签订的保价订单……在外地考察时看到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模式让他不禁热血沸腾。


当年开春,黄新全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签下金鸡关村2组的150亩低产低效园地。推土机轰隆隆碾过齐腰深的荒草,很快,这150亩的土地就变成了一个看似不错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可到了年末盘账,48万元的亏损额犹如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城里人周末根本不愿来体验这种没有特色的乡村之旅,更别提那些闲置的网红打卡装置每天都在折旧,这些亏损像一记闷棍,打碎了黄新全对农业的浪漫想象。

村民的议论扎在心头:“这小伙子弄着玩的,迟早卷铺盖走人。”深夜蹲在农场上,黄新全看着手机里昔日同事的朋友圈——他们有的升职,有的创业融资,而他脚上的雨靴沾满黄泥。那一刻黄新全突然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复制粘贴的PPT,而是要用双脚丈量土地的体温。


“说实话,第二年我就想明白了——搞农业不能光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高大上’。”黄新全蹲在地头,随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那会儿我天天泡在农业书堆里,研究人家乡村振兴是咋干的。慢慢地,我学会了看云识天气,摸土辨肥瘦。”

他站起身,指着这片土地:“我走了不下百遍,后来发现这特别适合搞采摘。有天在网上看到树莓的效益,真不错,当时我这心就砰砰直跳!”说到这儿,他眼睛亮了起来,“更绝的是在林子里看见的那些鸡粪,让我突然开窍——这里800米的高山,不就是现成的生态养殖场吗?”


“可你猜怎么着?”他苦笑着摇摇头,“我跟朋友们说要种树莓,个个都摆手,‘这玩意儿能卖钱?’准备养鸡时,村里人都说:‘黄鼠狼能把鸡叼光咯!’”黄新全拍了拍裤腿上的土:“不过当时我也想通了,看准了就大胆的做下去,总得要尝试才行。”

“刚开始那会儿,真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有政府的好政策和乡亲们的帮衬,到第三年,我们的50亩高山树莓园终于见了成效。现在走进园子,满眼都是红彤彤的树莓果,看着就让人欢喜。那3000多只跑山鸡更是活泼,整天在山林里撒欢地跑。”黄新全说道,“要说最大的变化啊,还是经营思路的转变。以前在城里上班,整天对着电脑敲键盘,现在虽然也经常熬夜,但听着鸡鸣声醒来时,看着窗外星光下的树莓园,沙沙作响的枝叶就像在跟我说话,这感觉特别踏实。因为我知道,现在敲打的是大地的键盘,写的是我们金鸡关村乡村振兴的故事。”




经过三年的不懈耕耘,今年初春山居农庄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50亩高山树莓园硕果累累,并正式成为雨城区首家规模化树莓采摘示范基地。“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与多家知名餐饮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年产生态土鸡蛋达32万枚,优质会员突破1000户。”黄新全高兴地说道,“今年总产值预计可达120万元,将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5万元。这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突破,更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以前自家那几亩地效益十分低,没想到黄新全这个年轻人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一股子韧劲,几年时间就把这片低效地变成了‘金山’。金鸡关村村民李光明说道:“现在我每年不仅能拿到几千元的土地流转费,农场忙的时候,黄新全和村里还会叫我们来帮忙,又多了一笔收入,守着家门口就能挣钱,这个变化我感受最深。”

“我都60多岁了,要是在城里早就退休了,可在我们农村,我这个年纪照样能凭力气干活挣钱。”村民魏克贵开心地说道,“自从黄新全建了这个农场,我就固定在这儿务工,养鸡、施肥、打理树莓,样样都干。现在一年能挣3万来块钱,换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黄新全这个产业的发展对我们金鸡关村的改变很大,村民增收了,集体经济也壮大了。现在每天到我们这儿来采摘水果、购买跑山鸡和鸡蛋的顾客络绎不绝。人来得多了,经济自然越来越好。接下来,村上还要和黄新全在农旅融合方面深度合作,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提起村里的变化,金鸡关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杨永龙满脸笑意,语气里透着自豪。

站在山巅,黄新全望着眼前这片土地——星罗棋布的鸡舍与绯红的树莓园交织成网,这张网不仅兜住了曾经外流的人口,更网住了金鸡关村消逝已久的生机。最让他感动的不是那些增长的数字,而是悄然发生的变化——曾经不支持他返乡创业的堂叔,如今竖起大拇指:“新全,干得好!” 返乡青年小刘辞去城里的快递工作,回到村里,成了农场的销售策划,他说:“在这儿,我看到了希望。”这些变化,比任何成绩都更让黄新全感到骄傲。


经过四年的耕耘与蜕变,黄新全完成了从迷信“标准化”的都市精英到倾听土地呼吸的新农人的华丽转身。这段创业历程让他深刻领悟到,农业没有捷径可走,真正的成功秘诀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虔诚敬畏,对乡土价值的重新发现,以及用最朴实的“笨功夫”,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现实的坚韧执着。

这,就是新时代新农人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记者:赵宇航、王海/文 马周梅(实习)/图

▌编辑:王海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