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是山东沿海最北的县。十多年前去过无棣,就住在古城边的一家酒店,当时好多建筑没有完工也没有去参观,看到无棣在历史文化建设方面做得非常之好,可以说无棣文风之盛,在滨州乃至山东是属于前列的。

与无棣的陈老师同处一渤海文史研究群,看到了《无棣文联》所刊陈老师《无棣地名之我见》,对于其中有关于《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陈老师观点认为,左传中无棣不是现在的山东无棣,我是非常赞同的。又看到《无棣文联》召开“无棣名出左传2680年研讨会”,这种认真研究地名起源的努力,值得称赞。观点各有不同,可以百家争鸣,这才是古城文化繁荣的根本。

我研究地名多年,著有关于乐陵、河间、将陵、千童、阳信等地名文章。不揣本人的浅薄,写了两篇关于无棣地名的文章,即《水经注对无棣地名的疑问?》、《无棣地名是中华文明史的伟大见证》,也当是为无棣文化加一块砖。主要观点是:无棣地名不是来源于植物,而是地名迁移的结果,是公元前664年冬,齐桓公、燕庄公、管仲以河为界,以孤竹国无棣重新命名河名的结果,无棣一词,承载中华文明重大历史的见证。

今天又看到阳信李老师《四至、无棣、分沟礼燕及其他》,坚持认为左传四至就是齐境四至。觉得有必要对左传四至再作论述。因为只有解决左传北至无棣非山东无棣的根本问题,才能确立无棣沟名始于齐燕共襄中华文明的历史。读书一定要思考,不思考就会囫囵吞枣。不思考的事,现代有,古代当然也有。

一、服虔、杜预对太公“四至”的误解。

《史记-齐太公世家》: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正义】:孔安国云:“淮浦之夷,徐州之戎。”畔周,乃使召康公【集解】:服虔曰召公奭。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集解】:服虔曰:“是皆太公始受封土地疆境所至也。”【索隐】:旧说穆陵在会稽,非也。按:今淮南有故穆陵门,是楚之境。无棣在辽西孤竹。服虔以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盖言其征伐所至之域也。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集解】:杜预曰:“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也。”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史记索隐》是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做的注,司马贞已经对批驳了服虔四至受封境界所至的观点,认为是征征伐所至之域。

服虔,东汉河南荥阳人,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为虔。曾入太学受业,善著文论。初举孝廉。灵帝中平末,任九江太守。以经学论著称世,作《春秋左氏传解》。

杜预(公元222―285年),字元凯,魏晋时期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预一生在政治、军事及学术上颇有建树,治理地方,政绩斐然。虽不善弓马骑射,却能运筹帷幄,率军平定东吴,修订《晋律》,删繁就简;注解《左传》,流传至今。

可以说,服虔注解左传的错误,是造成太公四至错误的根本原因。而杜预又延续了这一错误。 错误一旦形成,就难以更正。

二、《国语》对齐国国境疆界的记载。

《国语-齐语》记载了齐国疆界:南至于陶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xi)。



三、《管子》对齐国国境疆界的记载。

《管子-小匡》也记载了齐国疆界: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地方三百六十里,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有教士三万人,革车八百乘。



从《国语》和《管子》记载的齐国东至,可以看出齐疆界东不到大海的,胶东不是齐国的境地。北至于海,当为渤海,西至于济,当为济水。这与左传中西至于(黄)河不一样的,西河可能至于现在山西与陕西交界处,山西历史上叫河东。

从《国语》和《管子》记载的齐国疆界,可以论证《左传》的无棣更加清晰,北至于无棣,是周朝的北界,不是齐国的北界。更进一步认为:在春秋时代,只有齐燕共同赋予新名的无棣沟,没有无棣山名,更没有无棣邑名,山与邑都是后来附会无棣沟。无棣地名,是齐燕共襄中华文明的伟大见证,特别具有历史、人文意义。

试想:公元前664年冬,齐燕二君和名相管仲,在无棣水畔,依依惜别,这是多么温情的历史瞬间!

作者:学军,北京主任律师,著有多篇历史文章。版权所有,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作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