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夏朝君主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们不聊帝王,不讲战阵,也不说什么雄图霸业。我们来聊一个几千年前的一个“小人物”,一个名字几乎都被忘记的人物——武罗

这人活在哪朝哪代?夏朝,距今三千多年,记载寥寥,别说画像,连像样的传说都找不到几句。

《左传》里偏偏提了他一嘴,说得还挺重,言简意赅。怎么说的呢?“后羿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杜预的注更直接:“四子皆羿之贤臣。”

也就是说,这武罗,本来是后羿手下最能干、最靠谱的几个人之一。

可惜啊,后羿最后还是把他给踢了。

为啥?这就要从头说起。

先得说说这后羿。后羿这个人,在我们印象里是个神射手,射九日那位。但那是神话。

历史上真有这么个人,而且还当过国主,取代过夏朝的正统。他的老东家是谁?夏朝第一任正牌天子,夏启的儿子——太康。


太康

这太康呢,简直就是夏朝版的“昏君典范”,整天骑马打猎,不理朝政。结果呢,被后羿钻了空子,一看机会来了,后羿顺势一口气把太康的权柄就给夺了,成了事实上的统治者。

但后羿不是夏朝皇室血统,他是外姓。按理说,他应该扶持一个夏王室子弟,自己当个摄政王就好了。

可这位不这么想,他自立为王,占了地盘,还号称自己是“夏”,干起来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等于说,从夏启传下来的正统,断了。

这种时候,用人就成了关键。

后羿本来手下有四员干将:武罗、伯因、熊髡、尨圉。

这几位,不是什么将军、刺客,而是贤臣——忠心耿耿,能办实事,能给后羿出主意,稳政权,打基础。

尤其是武罗,按杜预的说法,是四人之首。他是那种什么事都办得利索的人,懂朝政、通礼法,也明白一个外姓篡位者该怎么保住权柄。

武罗常常劝后羿说:“咱不是正统出身,得比人家更守规矩,更勤政爱民。您现在虽是坐上了位子,但这位子是抢来的,得拿真本事稳下来。咱不能只想着威风得意,而要想着怎么让百姓心xxi心悦诚服。”


历史上真实的后羿,没有射日,而是当了夏朝的王

这话说得对不对?很对。

可后羿爱听不爱听?未必。

权力这东西,一旦抓稳了,就容易滋生傲气。后羿起初还听得进去,后来就开始烦了。

他烦什么?烦这些老实人,烦他们说话拐弯抹角,烦他们整天说些规矩、仁义、道德,听着就像有人在你耳边嘟囔“你不能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哪还有乐子?

正当后羿觉得烦躁无聊时,想找点能说会道的“新鲜人”来添点热闹时,寒浞来了。

这寒浞是谁?按《左传》说,是个投机者。长袖善舞,嘴皮子溜得很。人送外号“笑面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好听的是八面玲珑,说难听的就是“溜须拍马加背刺”。

寒浞投奔后羿没多久,就成了座上宾。

为什么?因为他说话让人舒服。他不会说你不行,他会说“您太谦虚了”;不会说“这样不妥”,他会说“这主意真妙,不过如果咱们能再锦上添花,岂不更完美?”

一句话,寒浞比武罗会哄人

后羿一高兴,立马就把武罗这帮老臣扫地出门。

这就是“弃武罗而用寒浞”。

你说这是不是昏?是。

可那时后羿不觉得。

他觉得自己聪明,寒浞更懂自己心思。可他不知道,寒浞不是来辅佐的,是来篡位的。

果不其然,寒浞混熟了,安插自己的人,搞内线,拉山头。几年后,寒浞勾结内外,突然起兵,把后羿杀了。


充满传奇与争议的夏朝君主寒浞

充满传奇与争议的夏朝君主寒浞

这一刀下去,不只是后羿死了,连带着后羿一手打下的江山,也被寒浞拿走了。

寒浞自己称王,传给了两个儿子,连姓都改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夺权三连跳”:夏朝失权——后羿篡位——寒浞杀主。

而在这一连串的风波中,武罗这样的忠臣,被无声地扔在一边,最后连个下场都没留下。

他有没有被寒浞清算?不知道。

他后来去哪儿了?没人记得。

只有一句话留在了《左传》里,仿佛风沙里一块落了土的石碑:羿弃武罗,而用寒浞。

读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武罗到底做错了什么?

什么也没错。他只是太对了。

他是那种“讲规矩、守本分、说实话”的人。可在后羿已经权欲上头的时候,这种人最容易让人不耐烦。

后羿不想听忠言了,他只想听顺耳的话。可天下最毒的,往往就是顺耳的话。

武罗不擅逢迎,注定留不住位置;寒浞嘴甜心黑,反倒一夜封侯。


后羿亲近小人,远离贤臣,最终身死国灭

后羿亲近小人,远离贤臣

这不是个例,这是世道。

每个权力结构里,最危险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你最信任的那个人。

后羿当年如果还留着武罗、伯因这些人,他也许能稳住政局,慢慢洗白,甚至传个子孙。但他太急,太傲,太爱听奉承话。

结果,寒浞成了他自己点燃的火,烧了他,也烧了他好不容易抓到的王位。

说到底,武罗的悲剧,不只是被弃,更是被时代忽略。

贤臣常常不被当时重视,因为他们太讲理,太讲底线。而小人懂得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反倒步步高升。


夏朝宫殿复原图

可你要说武罗白活了吗?也不全是。

他至少让后人知道,在那个被黑暗包围的朝代,还有人愿意说真话,还有人宁愿被弃,也不愿昧着良心讲假话。

所以别看史书里只是之言片语,只一句“弃武罗而用寒浞”,里面藏着的是三千年前的权谋、更替、忠诚与背叛。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权力游戏”,而武罗,是最早离场的忠臣。

他不算主角,却是那个舞台上最清醒的人。

——武罗其人,沉于黄沙,冤不冤?冤。

可历史就是这样。

留下名号的,往往不是赢家,是提醒后人别再犯傻的那一位。

参考资料:
《左传·襄公四年》 杜预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