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与著名管理学者陈春花教授共同开启一场深度阅读之旅。跟随她的阅读与写作轨迹,既汲取经典著作的精神养分,也感悟中国本土管理智慧的沉淀。让我们以书为舟,驶向认知的星辰大海。
春暖花开
整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们是否可以知觉,感受这个世界,是否能够拥有独立的心智,来认知这个世界,有赖于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常被唐诗宋词所感染。“梧桐夜雨”,一种夜晚雨打梧桐叶所发出的声响就会在耳畔响起;“念天地悠悠”,一份空旷广垠的气势就会在胸中填满。我羡慕这些作者内化文字的力量,让隔着几世几代的人们,依然清晰可感、心动不已。
看《蒋勋说宋词》中写到:“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唐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张爱玲说她最喜欢“心长焰短”这四个字,因为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个生命的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是在讲一种极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最后了,内在的激情还有那么多,但是物质能够提供的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我也总是为晏殊的这首作品感动,就这样安静地描述一个景象,你的心却会随之而动。
这份对于文字内在力量的理解有时会让我觉得今不如昔。虽然现代社会,技术更加发达,信息更加通畅,但知觉与认知世界的能力也更加强大吗?
如果内化了知识,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内化知识,答案会是否定。
所以尽可能多去阅读,去学习。学习阅读是为了你自己,为了知觉与认知世界,为了可以与世界对话、与外界交流,最终是为了感受到真正的美,也因此让世界感受到你的创造与价值。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和学生喜爱读书,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情,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读书的收获。在我的一生中,对我影响至深的三本书,分别是:居里夫人的女儿所写的《居里夫人》、林语堂先生的《人生的盛宴》以及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居里夫人传》是我中学时读的一本书。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她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为实现留学巴黎的梦想而坚持做了8年家庭教师的隐忍、对世俗偏见的淡漠、对金钱和名利的清醒认识、对科学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卓越贡献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2、《人生的盛宴》是我大学时读到的一本书。
这本书让我感悟到:面对人生,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智慧的沉淀,才能避免人生的摧残;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去“了解”它,探索知识背后的规律。生活中我们总是太容易批评,不懂得欣赏,而欣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缺乏的是一双慧眼和一颗欣赏的心。
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定清醒地知道他的能力和价值来自哪里。书中所展示的林语堂的哲学给大学时代的我许多宝贵的启迪,让我能够看到生活之美。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我转行到管理领域之后读到的一本书。
这本书给了我明确的研究价值取向,让我更深地理解了管理价值,以及管理学者的使命和责任。我常常问自己,“我可以贡献的价值是什么?”
我也按照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那样,深入到企业的实践中,理解管理的真实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也因为德鲁克,让我坚定了根植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研究,因为“只有中国的管理者才能够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
这三本书,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机遇和快乐,让我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依托,也拥有了发现价值的基础,更获得了观察世界、快乐生活的秉性。我把这三本书带给我的认知,转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转化带给我无限的收获,让我感受生活之美、工作之美。
我专门写了一本《我读管理经典》的书,就是因为经典阅读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不仅从专业上给予我厚重的基础,而且在管理实践上让我对于一些本源问题的理解清晰而明确,这样使得我能够透过现象找寻到本质。
今天的互联网技术,使得资讯与信息非常容易获得,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因此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不反对这些改变,但是希望阅读本身的特征能够被保有,也就是养成阅读的习惯,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养成用心阅读,完成与伟人、有影响力的人,以及与自己对话的习惯。
阅读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积累自己内在深度的过程,这也是我建议大家保有阅读习惯,而不是浏览信息的习惯。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思考与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很多学生常常希望我能够推荐一些书给他们,每每遇到这样的请求,我都会耐心地回绝,因为我推荐的书,是我的选择,这个选择是书与我的对话过程,是我自己成长的过程。
我建议学生们自己去阅读和选择,不要借助于别人的推荐,因为如果借助于别人的推荐,你们遇到属于自己的书的机会就大打折扣了,在我看来,这是极为可惜的事情。
《我读管理经典(珍藏版)》
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不是时尚,而是经典;不是概念,而是规律。
从科学管理理论一直到管理创新理论,这些管理理论在近30年间都引进中国,经典著作的出版,本身正是为了解决如何理解管理的基本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希望回归到基本层面的根本原因。
所以阅读经典著作是我自己的选择,也是我给读者的建议,我们需要清晰理解管理基本的理论,需要明确管理理论的核心内涵,更需要真正理解管理的本质。源于这样的认识,我认真去阅读和理解管理学的经典著作,并把这些阅读的感悟记录成册,分享给大家。
---花老师的管理思想殿堂---
深耕中国管理实践三十载,陈春花教授将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场景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学派"。世界读书日我们特别推荐其如下代表作:
《管理的常识》
唯有增长能够应对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坚持增长,才能够应对环境的变化,拥有自己的确定性。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作者对日常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通过深入阐述让管理发挥绩效的8个基本概念,帮助管理者规避常见的管理陷阱、纠正错误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手段,从而改善管理绩效,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
《经营的本质 第2版》
2025年,我们更需要以价值为经营信仰,确信价值经营的力量,回归到经营的本质,为顾客创造附加价值。
经营的本质即商业的逻辑,就是能够有效地把握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人性盈利四大基本要素。企业要持续成长,不能只依靠资源和环境,唯有在战略、营销、产品、服务、价值链、品牌等经营层面,都回归到对四大基本元素的综合思考,才能在市场变化前做出准确判断,适时进行改变。
《激活组织》
组织健康与否成为制约或者发展的关键因素。组织健康是指组织的战略方向、文化价值观、组织系统、人才与领导力发展等所决定的组织效能。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企业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确保组织能跟得上环境的变化,让组织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激活组织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是要在结构、文化、激励、工作习惯、绩效检验、价值共同体以及领导者角色七个方面做出改变。这些改变将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
《激活个体》
人工智能来了之后,更是知识驱动。在一个知识驱动的社会和获得绩效的企业,我们更加发现,强个体更加普遍,更多人参与进来。
工业时代的管理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越来越无能为力。管理需要在数字化时代提供新的范式,一种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的新范式。管理本身更需要强化,而不是淡化或者去管理化。“我”如何成为“我们”,“个体价值”如何成为“整体价值”,是管理新范式必须要解决的命题。
《组织的数字化转型》
企业通过场域跨界、协同共生,成为连接器、重构者、颠覆者或新物种等角色,推动创新发展和市场繁荣。
数字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化转型也已经成为企业家与管理者的共识,但他们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本书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全方位的重塑,必须改变企业的认知、战略、组织、文化,乃至每个组织成员的行为,最终引发更深层次的企业变革,才能形成全新的组织思维与组织价值。在数智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组织管理呈现出的新景观——共生存在。
《共生理念:组织范式的转变》
当组织所处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发生改变,组织新的生命形态,即新的“组织景观”就会显现。新的“组织景观”本质上是“共生的存在”,要实现这一点,组织理念必须转化为“共生理念”。
在数字化浪潮与全球不确定性交织的今天,企业如何突破传统竞争逻辑,找到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径?这本书不仅是管理学的理论革新,更是一本融合生物学、哲学与东方智慧的未来生存指南。无论是企业管理者、创业者,还是关注未来社会形态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突破认知边界的钥匙。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让我们以共生之名,开启组织与人类文明的下一段进化之旅。
读者寄语
尽可能多去阅读,去学习。学习阅读是为了你自己,为了知觉与认知世界,为了可以与世界对话、与外界交流,最终是为了感受到真正的美,也因此让世界感受到你的创造与价值。
从汲取经典智慧到构建中国管理思想体系,陈春花教授用阅读与写作诠释着“知识工作者”的终极使命——“让理论生长于实践,让思想服务于进步”。这个读书日,让我们以《居里夫人传》的求真精神翻开书页,用《管理的常识》的实践智慧合上书本,在阅读中完成从认知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跃迁。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