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青瓦翘檐下青灰色砖墙,四根朱红立柱分开三个米色拱门,“知行合一”的大字在柔和的光线里让人思绪绵延……
“这是以光华大学校门风格为基础设计的‘光华门’,再加两个中式门卫房的布局,形成整体呼应,延续着光华大学的文化品质……”这是早春二月的一天,我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校友座谈会时听到的。校友会的老师向我们介绍“光华门”设计方案。华东师大将对闵行校区莲花南路的西门进行改建,“光华门”的创意别有韵致,建造的不仅仅是现实的校门,还是构筑跨越世纪的“时空之门”,莘莘学子跨门而入时仿佛可见一代代师生不懈探索的身影。校友们在会上热议着“光华门”的建设方案,我很喜欢这有历史感的创意,通往“光华门”的地上铺展着黑色大理石,上面篆刻着历史的足迹。
1925年,光华大学创办于上海,“光华”取自《尚书·虞夏书》里《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复兴中华、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诞生于反帝爱国运动的光华大学,以“知行合一”为校训,初设文、理、工、商四科,后改为文、理、商三学院,分大学、中学两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一代学人怀着“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的信念,前后办学26年,在危难中挺立,在艰辛中成长,光华大学坚韧前行,成为卓越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民族脊梁型爱国学府”。
1951年,以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两校为基础,调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系科组建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今天的华师大学子重温校史。本报记者 赖鑫林 摄影
二
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只要听着故事,吃饭就齿颊生香。等我走进华东师大,读了中文系,就明白虚构的故事是文学,真实的故事是历史。今年是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我留意着光华大学的历史,往事并不如烟,故事也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我们在简陋的饭厅里可以听到鲁迅、林语堂的演讲;在教室里可以听到胡适之、钱基博、吕思勉、蒋竹庄、吴梅、章乃器等教授的讲课;在休息室里可以看到张歆海和徐志摩在谈诗,李石岑在谈人生哲学。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奋发学习,蔚成良好的学风。”1933年9月,钱锺书来光华大学任教,讲授西方文学和文学批评。他开设的英美散文课,吸引不少学生慕名而来。他的父亲钱基博先为中文系主任,后又兼任文学院院长。
读到光华大学校友的回忆文章,我倍感亲近。为扩大学生视野,光华大学常常邀请知名作家、学者前来演讲,鲁迅、林语堂、梁实秋、丁玲、马寅初等都曾到光华大学演讲,当年的光大因大师云集而称誉沪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战火威胁中,光大多次迁移、改换校址,教书育人的初心不改,显示着中华民族不折不挠的生命力。
1925年9月,光华大学租借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时的校址
1925年初建的光华大学暂租淮海中路某处作为校舍,一年后就在延安西路上完成校舍建造,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光华学子成立抗日救国会,积极宣传抗日、筹募经费,支援抗日爱国运动。1937年8月淞沪会战后,光华大学的自建校园沦为战区,在腥风血雨的深秋,校舍又惨遭日军轰炸。万幸的是,9月开学时校方已在愚园路租借临时校舍继续办学。1937年底,为避免日寇攻击,光华大学又从愚园路迁入近石门二路的国光中学上课,不久后又租借凤阳路660号为大学校舍,坚持教学。1938年夏,光华大学及附中改租汉口路证券大楼办学。铜仁路上的觉园11号曾是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的寓所,也是他为学生传道授业的课堂,他常邀丽泽文社的学生来觉园听课交流,不少校务会议也在觉园召开。
从1925年到1938年,光华大学就改换过6次校址,在战火硝烟中,前辈们全力以赴在上海为青年学子安放求学的书桌,还在四川创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45年7月,在动荡中坚持办学,坚持文化抗战的张寿镛校长积劳成疾,因病辞世前,他留下“复兴中华,复兴光华!”的殷殷嘱托,激励着师生们同心前行。
三
我离开电脑,走过客厅,来到阳台上。细密的雨丝中还带着春寒,我的思绪在现实和历史中来回,深感当年前辈们万般艰辛中的不易,也想象着他们获悉抗战胜利捷报时的欣喜。他们既有在艰难困苦中执着坚守的精神信念,又有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灵活务实的执行力。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关乎地域性。”他们的身上有着上海的城市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坚韧个性,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攻克难关,鼎力完成在上海与成都的两地办学。
光华大学在上海迁移过的校址都是我很熟悉的马路,我从小生活在石门二路周边,成年后又在汉口路上工作多年,走在附近的马路上,看见一幢幢老建筑,我常常联想老房子目睹过多少故事的起落、人物的出入。小时候,我总是缠着大人讲故事,长大后,我是自己发现故事,他们知行合一、教育救国的故事,进入我的记忆深处,引导着我的精神向度。
百年风云过,母校正葳蕤。
我们的现实从历史而来,我们的现实又向未来走去,我们的“现实叙事”又将是年轻后辈的故事。光华百年,弦歌不辍,浦江涌流,奔赴东海,上海也是岁月中我们的故事海。
如今的华师大校园美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关于光华大学的“时空之门”与故事海》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资料照片
来源:作者: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