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本札幌的小樽(おたる)这个地方,大家会想起来很多小资的文艺范儿的小清新格调的小东西,比如说上个世纪有名的畅销书《情书》和改编的电影。听说很多朋友跑去旅行的时候都会对着雪山喊“你好吗?我很好”什么的,或者是去吃海鲜、看音乐堂和滑雪、看铁路展览和参观那些玻璃工艺制品等等。尤其是前些日子电影女主演去世之后,又掀起了一阵小樽怀旧的风潮。
事实上,朋友们,北海道地区在日本来说,在那个资本主义积累原始财富的阶段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地区,其实也是一个蕴含着革命火种的地区。在这里有着童话一般雪景的下面,遮盖着的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血泪,也有着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
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领导人小林多喜二(Kobayashi Takiji,1903年12月1日/日本旧历10月13日—1933年2月20日)的纪念碑,他也是日本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不移的工运领导者、日本“最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和战斗到最后一息的革命烈士。
小林同志的别名有乡利基、堀英之助、伊东继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也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他生在秋田县的一个穷佃户家里,听人讲他祖上还是曾经阔过的,但是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相当困难。4岁的时候,他们家人搬到小樽,据说是投靠开面包作坊的伯父生活,但是也不能吃白饭,他从小就开始半工半读。
在1921年5月,又在伯父的资助下上了小樽的高等商业学校(类似于我国职高,不是大学),在那时也很不错了。在他入学的那年10月,革命的《播种人》杂志创刊。小林同志也深受影响,还读了很多外国进步作家比如高尔基和托尔斯泰的书,然后决定要做一个社会主义者,并开始发表一些习作。他早期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随笔,如《龙吉和乞丐》和《杀人的狗》等等,全都是北海道地区底层人民受阶级压迫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反抗斗争。
1924年3月,他毕业之后,在北海道拓殖银行的分行就业当职员。
大家听听这个单位的名字,应该就知道这个是和日本帝国主义当时的侵略战争紧密相连的。另外,他还和友人们创办了《光明》杂志。
这年6月,《文艺战线》创刊。他更加忘我地投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1927年7月,他参加北海道工人总罢工,为罢工工人编写传单,开始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不久后他又参加了革命作家组织——劳农作家同盟小樽支部的活动。虽然他的文字还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已经有了刚健质朴、含蓄简练的特色。
根据大致的研究,小林多喜二的创作基本说可分三个时期。
从1910—1927年为第一时期,主要作品有:《泷子及其他》、《牢房》等。
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日本,广大工农群众对地主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自发地走上反抗道路。这个是我们刚提到的,小林多喜二的作品描写了这种自发反抗。
从1928—1929年算作第二个时期。1928年是小林多喜二新的起点。这年开头他就写下:“在思想上坚决走向马克思主义。”(1928年1月1日日记)
当时的内阁为绞杀革命,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火焰,便制造了血腥的“三·一五”大逮捕事件。全国许多革命者、共产党员遭到逮捕和迫害……
该时期主要作品有:《1928年3月15日》、《东俱知安行》、《蟹工船》、《在外地主》等。这时期的日本工农群众在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大规模的斗争,这个时候的斗争就是有方向的有组织的。尤其是取材于日本反动政府镇压革命运动的“3·15事件”的《1928年3月15日》,成功地刻画了革命家们在严峻考验面前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
1928年4月,他参加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同盟(“纳普”),次年,被选为作家同盟中央委员,负责小樽分会工作。1928年4月16日,日本反动政府在全国又进行一次镇压革命的四·一六大逮捕。小林多喜二的革命文学活动也受到军警特务严密监视,就在这时,又发表了《在外地主》。1929年11月,他因长篇小说《在外地主》揭露银行与地主勾结剥削农民,被银行开除了。因为这个写的就是矶野佃农抗租的斗争,也有关他工作单位的事情,利用的是第一手真实的资料。这部作品已经开始反映工农联盟的革命思想,在当时文艺界可以说举世罕见。
很多同学还记得在课本当中会说,《蟹工船》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博光号船上工作的渔工们受极其残酷的剥削,被毒打关在厕所里等死,有的甚至是会土佐犬撕咬致死,活着的人比用网捞上来的螃蟹自由不了多少,每天黑暗的日子看不到尽头…… 在那个比螃蟹罐头还要小的空间做苦力,满身虱子,又冻又饿一直到死,就是蟹工船的命运,所以必须起来向反动工头浅川等人斗争到底。虽然这只是一部中篇小说,但是它反映的内容无比厚重。《蟹工船》是他赢得国际声望的重要著作,该书原作出版的第二年,我国就迅速将其译成中文。他还特意为中译本作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文,称赞我国的工农革命斗争、中日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
他说:“……这部小说所写的对中国的无产阶级来说,或许是陌生的,并不像它在日本那样。但是,假使用《蟹工船》中极端残酷的原始性剥削和囚徒式的劳役,原封不动地来代替束缚于各国帝国主义而牛马不如地被强制奴役的中国无产阶级的现状,难道不可以吗?是可以的!那么这部贫乏的作品,尽管贫乏,也能成为一份力量。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
几乎同时,俄文、法文、英文的译本相继出版,获得了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称颂,虽然语言不同,民族也不同,但是世界上所有无产阶级人民的心都是相通的。
1930—1932年,或者说直至他生命最终,为第三个时期。这时主要作品有:《党生活者/中文翻译地下党员》、《组织者》、《安子》、《沼尾村》等。这时期,日本反动政府积极准备侵华战争,对内疯狂镇压革命运动,阶级斗争尖锐复杂。他最后时期的作品就反映了这些尖锐的斗争。尤其是《党生活者》,揭露了日本反动派侵华的反动实质,表现了日本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1932年以后,日共组织和革命文艺团体都连续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小林多喜二等同志们为此不得不转入地下斗争,继续从事革命文艺工作。
1933年2月20日,在一次秘密联系中,被叛徒出卖,不幸被特高军警特务逮捕。特高警察中川、须田、山口等人对他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酷刑拷打,他在当天晚上就英勇牺牲了……根据战友们的描述,其状惨不忍睹,全身上下遍体鳞伤,曾经瘦弱但斗志昂扬的身躯就像被折断的半截橡皮,沾满了血污和灰尘,应该是有非常严重的内伤,所以死亡非常快。
当时晚七点左右,从筑地警察署抬到了前田医院,毛利课长假装说是心脏病发而死。
目击者江口泱说,脱下死者的短裤之后就没法看了……“从被毛线围腰半遮盖的下腹部到两个膝盖,无论是下腹还是胯部臀部前后到处都宛如把石墨和红颜料搅在一起乱抹上似的,覆盖了一层不可名状的可怕的色彩。而且,还可以看到大量内出血的痕迹,大腿的皮肤肿得像要胀裂一样,比一般人的大腿要粗一倍……”
由于他的写作使反动分子极其痛恨,他们首先折断了作家的指头。
“更为凄惨而且刺痛我们心的是右手食指的骨折,那真可谓是完全的骨折,食指弯到相反的方向,直贴到手背上。食指被折反了。从这一事件也以想象出拷打是何等的残酷……”
日本特高科宪兵的手段是当时的内阁都知道的,有的时候就连日本的军队都怕他们……有的日本兵如果犯了事,被抓到宪兵队都会求自己死快一点儿。
他母亲曾哭着说,“我求你再站起来一次啊……”他就像他的作品《党生活者》当中的主角,为了革命离开了母亲……他牺牲时还不满三十岁。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表示愤慨和哀悼,郁达夫、鲁迅等发去了悲愤的唁电,还发起了为他遗属募捐的活动,左联还发表了抗议书……
鲁迅在悼词中说:“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在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小林多喜二同志的死就是一个证明……”
根据资料,他有一名幼子,可能被其他革命同志秘密带到了我国四川绵阳抚养,长大之后成为一名工人。但是后来由于资料缺失,没有来得及寻亲和验证,那位老人就病故了,所以这也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
在昭和时期接下来的很多年,日本军国主义者继续欺骗日本人民,把他们绑上了战车,并且给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虽然没有留下来直系的后代,小林多喜二同志没有被忘记。他的文艺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几十年以后,在日本青年迷茫的时候,还有人在读他的书。
还有那个“幽灵”,一直没有走,他一直都还在。20世纪60年代也有很多左翼青年在运动,再后来,他们不少人进入了文艺界。那些左翼的歌也一直在传唱,日本人民的那个梦也一直在被追求着。那应该是所有劳动人民的理想,总有一天会被实现的。所以如果有朋友将来去那边旅游的话,请拿出几个小时去看看小林多喜二同志的纪念碑,去看看海那边,我们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