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很古怪的朋友,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跑去当和尚。”
这是鲁迅形容好友苏曼殊的一句话,这个让鲁迅用“古怪”形容的苏曼殊,的确与众人不同。
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又三次还俗;他好女色,情人众多,却从不与女子发生关系;他才华横溢、诗文极出众、书画俱佳、精通5国语言,却对生活之事一窍不通;他在其他方面忍耐力惊人,却在吃上面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以至于最终竟也死于“贪嘴”……
苏曼殊作品
苏曼殊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茶商,在日本时,和自己的日本女仆产生感情,生下了苏曼殊。日本女仆离开后,父亲带着年幼的苏曼殊回了中国。
苏曼殊回到苏家后,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异类”。因为他来历不明,家族里的人都对他极其冷漠。因为成谜的身世,族中子弟经常奚落和排斥他,偏偏苏曼殊天性敏感,内心无比悲愤,却无处排解。
12岁那年,苏曼殊生了一场大病。大当家大陈氏本就不喜欢苏曼殊,这下终于找到借口整他了。苏曼殊被弃置在了一间又脏又破的柴房里,不给吃也不给喝,饥寒交迫中,他差点没了性命。
好在,他最终顽强地活了下来。
被弃置在柴房的那几天里,苏曼殊一直在暗暗发誓要逃离家族。他甚至在饥渴中悟出了“人生是个炼狱”的事实,并由此生出了要逃离红尘这个火坑、去佛门清净地出家的念头。
病好后,已下定决心的苏曼殊毅然离家出走,并一路以化缘的方式,追随新会慧龙寺的赞初和尚而去。
赞初大师一眼就看出苏曼殊不是俗尘人,料定这孩子以后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决定带上苏曼殊。
苏曼殊满以为自己找到“家”了,不曾想,他虽然身在佛门,但心始终在红尘,原来他一直喜欢吃肉,根本就戒不了荤腥。寺里长期吃素的生活,终于让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忍无可忍,于是,他就一不做二不休,偷偷在寺里烤鸽肉吃了。
身为和尚,却在寺里烤鸽子吃,这不仅犯了杀戒,还犯了荤戒,这还了得。严厉的方丈念了几声“阿弥陀佛”之后,就下令将他逐出山门了。
这之后的苏曼殊得到了表兄林紫垣的资助,到日本留学,并先后在横滨华侨所办大同学校学习四年、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一年、成城学校学习数月。
长达六年的留学生涯里,苏曼殊体会到了真正的清苦,他每月仅有10元生活费,每日睡最低劣的“下宿屋”,吃的是掺了石灰的米饭,为了节省火油费,晚上竟不点灯。
1899年,即赴日留学两年后,苏曼殊曾因初恋受挫,负气从日本回到广州。因心灰意冷,他再次想到了出家。这一次,他再次遇到了贵人,此人正是蒲涧寺方丈。方丈见他身世可怜,便决定让他留在佛门。
苏曼殊画像
苏曼殊这第二次出家是因为受了情伤,出家后,他便以情求道。可道,原本是要戒除七情六欲,他带着“情”如何能求得道?没多久,苏曼殊就在佛门待不下去了,甚至有走火入魔之势,无奈之下,他只得悄然离开蒲涧寺,再度返回日本横滨读书。
1903年,苏曼殊学成归国,他先是到了苏州吴中公学教书,接着又到了上海《国民日报》撰稿。此间,他还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不久,因为报《国民日报》停刊,他失业,不得已投靠了兴中会的陈少白。
投靠陈少白本是一条明路,可无奈两人之间竟因为误会没解释开,而闹了矛盾。苏曼殊是出了名的清高,他一直极其敏感,怎受得了这种因误会而遭受的冷遇。
被陈少白冷落的那段日子,苏曼殊脑子里全是自己少年时期在苏家被族人排挤的画面,他的内心越来越悲愤。最后,他竟在一气之下,又跑到广州惠州的破庙削发为僧了。
谁能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曼殊觉得先前让他气到出家的事根本就不算事了,于是,他又不想出家了。
此时,距离他第三次出家,仅仅只有数月时间,他自然也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资格。怎么办呢?苏曼殊想了半天,想出歪主意来了:干脆趁着师父外出,把已故师兄博经的度牒偷出来,然后溜之大吉得了。
就这样,苏曼殊就以“博经”自命,并自称“曼殊和尚”,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有了度牒,苏曼殊的日子就好过很多了,要知道,度牒是古代官府发给僧尼的身份证明文件,如此,苏曼殊也算是有了正式身份了。
苏曼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靠着这个假身份,居然让自己出圈了。这很容易理解:凡事后面来个“+”,就是与众不同啊,用现在的话说,那是活生生的“流量密码”啊。
苏曼殊
很快,有留学经历、能写能画、还结识众多名流的苏曼殊名气就大了起来,很多人都以结识他为幸。尤其,苏曼殊没事还写点诗文,一经传诵,他的名气自然也越发高了。
苏曼殊的众多诗词中,尤以爱情诗最为脍炙人口,其中《本事诗》里的“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苏曼殊与他身边的众多女子演绎出了不少“奇葩事”,他经常穿着袈裟逛青楼,到了青楼后,每次都只与青楼女们讨论诗文、给她们作画、喝酒吃菜,完事之后就飘然离去。往返青楼无数次,却能全身而退,这种种,当真令人咋舌。
因为苏曼殊喝花酒的方式有些特别,所以,妓院的人一提起他,就都有说不完的话。苏曼殊将青楼女们当成自己的知己,他从不玩弄青楼女,还为她们排遣身世沉沦的伤感。日久后,他有了很多“情人”,留下名姓的就有雪鸿、静子、佩珊、金凤、百助枫子、张娟娟、花雪南等数人。
苏曼殊还有女弟子,他对女弟子从来没有顾忌,却也从未曾有实质男女关系。有一次,他竟裸身闯入女弟子何震房间,指着洋油灯大骂……
或许是因为经常在佛门和红尘之间来回的缘故,苏曼殊从来不曾对自己的生活有过计划,他的生活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
简单说来,他的总部在上海,但频繁在大江南北、日本、东南亚各地晃荡。他有时教书,有时卖文过活,有时又在寺里寄食,有时又跟朋友借贷度日。
因为生活从来没有任何“计划”可言,他的经济经常出现问题。
有一次,苏曼殊又囊空如洗了,他的朋友到他住所看他时,见他已经饿了几天,躺在床上动都不能动了。朋友感叹:“我如果来迟了一步,你就已经是一具尸体了,你就活活饿死了。”
朋友为他买来饭菜,又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钱,然后离开了。
几天后,朋友又回来看他,一看,吓了一跳:他居然又是之前看到的饿了几天,快饿死的模样。朋友大为不解问:“我不是给了你那么大一笔钱?你怎么还饿成这样?”
苏曼殊听了,苦笑道:“我拿着你的钱,确实吃了几顿饱饭。我吃饱了以后,就去逛街,看到一台做工极其精美的自行车,我心里觉得喜欢,就买了一台。路上又看到一个乞讨的人,他们说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就把我剩下的钱全部给他了。”
朋友听了哭笑不得,又接着问:“你都不会骑自行车,你买车干什么?”苏曼殊听了道:“我没有想过要骑它啊,我就是看着喜欢,就买下来了。”
苏曼殊
苏曼殊没有任何计划的特点,导致他经常暴饮暴食。有时,他甚至会拿“吃”和他人进行赌博。有一次,他和人打赌说自己一次能吃60个包子,可吃了50个的时候,他怎么都吃不下了,朋友劝他认输,他不肯,愣生生再吃了10个,直把自己吃到肚子痛得打滚,才作罢。
苏曼殊极其喜欢吃糖,他对甜食的钟爱,到了让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他经常性抱着糖果罐子,最多的时候,一天吃掉了30包糖,如果没钱了,就到处捡糖罐子去卖钱,然后继续买糖。有一次,他囊中羞涩,可又极想吃糖,于是干脆把自己的金牙敲下来,去买糖吃。
章士钊知道这件事后,特地写了一首诗词调侃他,诗云:
“齿豁曾教金作床,只缘偏嗜胶牙糖。忽然糖尽囊羞涩,又脱金床付质房。”
因为章士钊的这首诗,苏曼殊还得了个“糖僧”的雅号。
苏曼殊对甜食的极度钟爱,实际是他“自救”的法子。现代心理医学早就证明:吃甜食,会让大脑分泌一定的多巴胺,多巴胺的分泌能让人感觉到快乐。所以,某种程度上,吃糖能缓解抑郁症的抑郁情绪,但也仅此而已。
苏曼殊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他天性敏感,幼年又遭遇了太多排挤、奚落,这导致他极其抑郁。成年后的遭遇也进一步刺激了他,中年时,他的抑郁症已经非常严重了。
在那个没有心理医生的年代,苏曼殊的病注定是无解的。
苏曼殊靠甜食治心理疾病不仅未起作用,反而给他带来了很严重的身体问题:他患上了胃病,时常牙痛。
1918年,苏曼殊病重住院,医生郑重地给他下达了最后通牒:“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坚决不能再吃糖,否则将有性命之忧。”
苏曼殊哪里忍得住,他长期在病房里偷偷吃甜食。苏曼殊能不吃甜食吗?并不能,因为一旦他不吃甜食,他就发现自己心里很苦很苦,他想起的全是不开心的事,这些情绪内耗经常让他不住地泪流,继而整晚无法入睡。
苏曼殊只有在吃零食的时候,才能暂时忘记那些苦痛的事。他当然知道甜食会要他的命,可相比失去那条命的恐惧,那些苦痛更让他难以忍受。
一日,又想吃甜食的苏曼殊偷偷跑出医院,在大街上吃八宝饭、年糕、栗子和冰淇淋等甜食。吃完后他回到了医院,结果当夜,他就因为肚胀欲裂而死,年仅34岁。
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床底和枕头下翻出了致死魁首——一大堆糖纸和糖炒板栗壳。
苏曼殊表面的死因是“撑死”,但真实的死因却是抑郁症。苏曼殊13岁那年,给他讲平仄的陈独秀后来这样讲述他的真实死因,他说:
“他眼见举世污浊,厌世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在许多旧朋友中间,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的了。”
陈独秀认为:苏曼殊是自杀的,这种说法与他死于抑郁症的推论,不谋而合。
陈独秀
然而,苏曼殊的抑郁症,是否是因为“举世污浊、厌世、找不到出路”?我的答案是否定,我认为:苏曼殊之所以会死于抑郁症,并非因为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污浊、厌世、找不到出路,而是因为:他至始至终,都没有拿眼睛看向外界,而一直只盯着自己,或者说,盯着自己的得失,也就是自己的情绪。
苏曼殊的众多好友中,如鲁迅、陈独秀、黄兴、宋教仁、鲁迅、章太炎、廖仲恺等等,他们都曾和他一样遭受过磨难,他们甚至和他有过相似的经历,如鲁迅就曾在少年时代尝过家道中落、寄人篱下的滋味,陈独秀2岁丧父,成长过程中磨难重重……
相比苏曼殊,陈独秀、章太炎、鲁迅等,都没有出家的经历,他们一直积极入世,而非遁世。也就是说:他们一开始就选择了直面人生,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出家的经历,尤其那张度牒的获得,给了苏曼殊逃避的最大借口。而人一旦有了逃避的借口,他们干什么就都不会尽全力,不尽力,表面看是佛系,他们在俗尘里注定不会取得成功。他们甚至连大目标都不会去定,因为大目标和逃避是相违背的。
有了逃避借口的人,会在遇到困难时习惯性地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困难;他们甚至不会定任何的目标,也不会想做计划,因为他们习惯了逃避;他们能随时为自己的得过且过,找到逻辑上的自洽。所谓“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实际说的就是喜欢逃避的人,是习惯的逃避让他们行动上成为“矮子”。
回看苏曼殊:他找工作失败,就转身去了佛门;他跟朋友吵了架,也转身去佛门清净;生活遇到困难了,也转身去佛门寄住……
苏曼殊的逃避,终让他活成了鲁迅的反面。当他走到鲁迅的反面,成为与他截然相反的人时,也无怪乎鲁迅会将他当成“古怪的朋友”了。
鲁迅
苏曼殊的一生中,若有一个能引领他看到自己以外的人事的人,甚至有一个能引领他看到天下苍生的人,他又何以会被困死在自己的那点情绪里呢?
苏曼殊之死,终究还是与他未能遇见真正的贵人有关。尘世中,真正的贵人并不是给钱财者,而是引领真正成长之人……
结论,苏曼殊死于:未遇见真正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