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2025年4月16日《中华读书报》

南腔北调(209)

重读80年前科普经典的意义

□ 江晓原 ■ 刘兵

□ 刘兵兄,这次我们要谈的书,创作完成于1946年——作者初版前言所署的日期可以表明这一点。但是在我们念大学的1980年前后,这本书的中译本刚刚出版(科学出版社,1978),它在当时学物理的中国大学生中,是一本相当时髦的读物。这次我特意从藏书中找出了这个1978年的版本,上面的题记表明,我是在南京大学校门口的书店买的。我书斋里还有科学出版社2002年的版本,以及这次的纪念版。


也许有人会问:一本80年前的陈旧的科普书,除了怀旧,还能有什么阅读价值呢?我们不是应该阅读最新的科学书籍、了解吸收最新的科学知识吗?对于这种想法,我不敢苟同,理由至少有两条。

首先要考虑到,物理学已经有约100年没有重大突破了(尽管这100年中物理学也发表了无数论文,出版了无数专著,报道了无数新闻),所以假如伽莫夫重生再世,在今天再来写一本《从一到无穷大》,很可能和1946年写的大同小异。

其次,考虑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这100年间,当然有很多人做过和伽莫夫在本书中所做类似的尝试。但是,做得比伽莫夫更好的人,我不敢说没有,但是我确实没见过。我本科在南京大学念的是天体物理专业,那时另一本深得我们喜爱的物理书籍是《物理世界奇遇记》——但它也是伽莫夫(那时译成盖莫夫)写的。

那么,既然有上面这两条理由,对一件100年没有重大变化的事情,有一个人讲得特别好,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当然就会成为经典。而人们不断重读这样的经典,其意义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 关于《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阅读科普的经典回忆了。在2002年版的序言中,我曾回忆了1978年刚上大学时最初接触这本书的一些经历。当然,后来作为一本科普畅销书,它被不断地重印,甚至在原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期已过,该书进入公版书之列之后,又有众多中译本问世,因此我想还应该是有许多许多的读者购买和阅读了此书的。但有一点我和你很有同感,即在科普写作中,比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做得更好的,似乎我也没有什么印象。当然,判断一本科普书是否出色,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在看待这本书时,你和我的标准应该是一样的。

至于你说物理学已经有约100年没有重大突破,这样的说法自然也会有争议,问题还是在于对何为重大突破的标准,人们会有不同意见。此书也确实问世约80年了,不算新书。不过,要对它进行评价,又会涉及对优秀、或者说经典科普书的理解问题。在今天出版的多种科普图书中,甚至在中小学的基础科学教育中,所讲的内容其实也和这本书中所讲的差不多。差别在于,伽莫夫在写作时的独特创意。

我一直坚持认为,通常对好的科普作品必须具备通俗性、准确性、趣味性这样几条要求,只能是合格的科普书的最低标准。而且,在既要通俗又要准确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矛盾,这里说的准确只能是在普及意义上的准确,否则,那些更加追求准确性的学术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也就没必要以学术语言和学术表达方式写得那么晦涩了。

趣味性,固然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也只能是一个加分项而非第一要义,如果只追求趣味和娱乐,那科普怎么也比不上喜剧吧。就像现在人们经常争论的是否应该或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写科普一样,其实最优秀的科普创作最重要、可贵同时也是最难之处,还是在于创意——也即科普同样需要在创意和思想上的“创新”,而这也恰恰也是《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之所在。

□ 你立刻将“何为创意”这样的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但在尝试谈论创意之前,我们先就你上面提出的想法做些讨论。你认为通俗性、准确性、趣味性三者,是科普书的“最低标准”,这让我想起一些著名科普人士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他们认为“科普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将准确性提高到了类似你说的“第一要义”的位置(对此我个人并不赞同)。事实上,通俗性和准确性之间,确实经常出现矛盾,但并不是必然出现矛盾——关键是作者如何回避(或者也可以说成消除)这种矛盾。

在伽莫夫的作品中,通俗性、准确性、趣味性三者得到了极为理想的体现,理想程度简直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先说趣味性。1978年伽莫夫这两本书中译本出版时,我们77级大学生才念大一,“四大力学”还没碰呢,所以还无从判断书中的准确性。首先吸引我们的当然只能是书中的趣味性。说起趣味性,我此前读过的最富趣味性的物理科普书,是一本前苏联物理学家写的《趣味物理学》,但是和伽莫夫的书一比,立刻就相形见绌了(当然前者的读者对象更低幼一些也是客观原因)。伽莫夫的书几乎将我们全班男生都吸引了,大家经常引用书中的“台词”来说事(比如“好莱坞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啊”)。

然后就要说到通俗性了。既然我们还没开始念“四大力学”,所以阅读伽莫夫书中涉及“四大力学”内容的部分,在客观上就成为我们对“四大力学”的预习。从这一点来看,准确性先不说(我们当时没有能力判断),通俗性肯定是非常好了。

伽莫夫在这三条标准上的理想表现,也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你心目中的“创意”所指——我相信这将直接涉及我们对本书的价值评估。

■ 还是先于说说趣味性、准确性和通俗性吧。其实我想说的是,趣味性当然对于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决定了在通常情况下一本书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但其一,趣味味性也是可以分级的,像伽莫夫的书的趣味性,其实是植根于其个人的创意,而非仅仅是为了追求趣味而趣味。其二,毕竟科普书不同于纯娱乐的图书,它们显然还有承载别的功能,因而,这种趣味性更应该是为了科普书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服务的。寓教于乐,乐的目的还是为了教。科普书就不应该只求娱乐。

相关联的,准确性和通俗性的关系显然是更需要讨论的问题。你说到的当年对《从一到无穷大》最初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和我最初读此书的感觉是很相似的。我也同样不觉得《趣味物理学》和《从一到无穷大》是同一级别的科普书,尽管其标题中加上了趣味的字样。至于对准确性的判断问题,我想科普书的读者的感受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恰恰因为要向读者去“普”,是有他们此前不懂的内容,所以一本科普书在科学上是否准确,专家的意见也是重要的。关键在于,这种准确又确实不同于学术研究意义上的准确,它应该是一种符合科普特殊要求的准确——当然,对于这个标准如何确定,我以为还是很需要有些涉及科普研究的工作来支持的。你所讲的阅读此书对于后来学习物理“四大力学”的帮助,我也完全赞同,它确实还为让读者理解物理学铺垫了很好的基础。

□ 我感觉很难从抽象的角度来判断《从一到无穷大》(也可以包括《物理世界奇遇记》)的价值。在我的感觉中,伽莫夫将通俗性和准确性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特别是当我们学完了“四大力学”之后,回过头来打量我们在大一大二的“预习”,不仅发现伽莫夫的准确性毫无问题,而且“预习”的实际功能本身又背书了他的通俗性。

说起通俗性,我特别有感触。在我的个人审美中,我非常鄙视学术黑话,我总认为,讲学术黑话是因为自己没把事情弄明白,所以只好躲在学术黑话背后,假装内行。真正将事情弄明白的人,一定能够用大白话将一件事情讲清楚、讲明白。有的人以为,讲点学术黑话可以唬住别人,其实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被人看穿了他其实没弄明白。我混迹学术界40余年,这样的例子见过很多。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伽莫夫的这两本科普经典,那确实让人佩服。在书里你找不到学术黑话——因为伽莫夫早已将事情在脑子里搞得清清楚楚,他只消用大白话娓娓道来就行。这种科普风格,阿西莫夫的作品也颇有之,有时还能让我联想到费曼的物理学讲义——虽然那不是科普著作。

在我的评价体系中,能用大白话将物理学问题讲清楚的人,都是很厉害的。等我后来自己开始写文章——无论是学术文本还是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我都竭力“将摈弃学术黑话进行到底”,一定要将事情用通俗语言讲清楚。现在回想起来,这未尝不可以视为当年阅读《从一到无穷大》和《物理世界奇遇记》所带来的副产品。

■ 我同意你关于真正的学术理解与用大白话表达的关系的说法。确实,只有一个人能够真正透彻地理解了某个问题、某种知识的本质,才有可能用通俗的大白话而不是学术黑话表达出来。这可以说是一种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是理解力的能力。

你提到了费曼的物理学讲义,并补充说那不是科普作品,这可以再多说几句。虽然费曼对物理的理解绝对一流,讲述也相对通俗明白,但正因为他不是在写科普,而是学术教科书或论文,所以他还是要使用专业术语的,这也恰恰表明了科普和学术表达的差异。如果让普通公众去他那本著名的物理学讲义,肯定很难达到科普的效果。其实科学家之间为了更准确地交流,专业术语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与那些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或掩盖学术的不足而刻意用学术黑话来渲染,当然是很不一样的。

由此,就涉及我前面讲的科普写作需要有体现科普自身特殊性而且不同于学术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可惜的是,长久以来,人们大多总是在抽象地谈科普要“准确”,而没能对于这种科普的“准确”给出相对确定的说法。

我们还可以再说说这本“纪念版”的特殊性。如前所说,《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很早就出版了的科普经典,曾影响了像你我这样的一代人。现在虽然仍是畅销书,但新一代的读者却没有了我们当初阅读此书时的背景,感觉上也会有所不同。在这本新出的“纪念版”中,正文前后,分别收录了一些相关的材料,例如作者、译者和编辑的照片、部分其他不同文种版本的封面、译者的手稿、各种不同版本的序言,以及一些对于此书的书评和讲述各种相关故事的对话等。这些资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让老读者回顾历史的怀旧,是在向新读者提供此书的历史背景,更是包含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此书的诸多信息。还可以提到的是,此书的译者和当初的编辑也都是我的忘年之交,20多年前,我还曾邀请他们二位为我主编的“大美译丛”翻译了一本绝妙好书《艺术与物理学》。只可惜当初编辑此书的吴伯泽老先生,已经仙逝多年,这本纪念版也可以说是对他的一种怀念吧。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纪念版),(美)乔治·伽莫夫著,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2024年6月第1版,定价:58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